首页 > 未命名 > 阐述孟子散文的辩论艺术-《孟子》散文有什么艺术特色?
2020
11-14

阐述孟子散文的辩论艺术-《孟子》散文有什么艺术特色?

《孟子》散文有什么艺术特色?

  长于论辩,是《孟子》散文的特征。孟子曾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滕文公下》)在百家争鸣的时代,要阐明自己的观点,维护自己的立场,批 评其他学派,就不得不进行论辩。事实上,好辩不仅是《孟子》的特征,《墨子》、 《庄子》、《荀子》、《韩非子》等莫不如此。先秦说理文的论辩术,由《墨子》 开始,逐步走向成熟。《墨子》采用了类比推理、归纳推理等逻辑方法。其论辩 中的逻辑思辨色彩,对先秦说理文的定型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墨家重质轻文, 《墨子》文章质朴无华,缺乏文采,不够生动,从而使其论辩文虽逻辑严谨,文 学意味却不浓。《孟子》的论辩文,在逻辑上也许不如《墨子》严谨,但却更具 有艺术的表现力,具有文学散文的性质。

  《孟子》中的论辩文,也巧妙灵活地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孟子得心应手 地运用类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地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 的结论中。

结合《齐桓晋文之事》,分析孟子的论辩艺术?

一、 借事生议,层层深入
先秦诸子的述理散文大多采取横向结构,以论点为核心,抱定主旨,四面铺展,反复盘旋,而《孟子》则迥然有别。它往往采取纵向结构,借事生议,步步为营,层层逼近,最后揭示文章指归。

当齐宣王问以齐桓晋文称雄图霸之事,孟子却以“臣未闻也”一句,把问题轻轻弃置一边,反客为主,相对地提出了“保民而王”的论题,由此引出一番长篇宏论。在论述过程中,巧妙地借齐王以羊易牛衅钟的事实为发端,步步深入,痛快淋漓地阐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他首先指出:宣王这种不忍见牛觳觫惊怕,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换牛的不忍之心,实际上就是行不忍之政的充分条件:“是心足以王矣”。既然如此,宣王为什么不能推行王道呢?

孟子用形象贴切的比喻,无可辩驳地指出了宣王不实行王道,非不能,而是不为。为何不为,因为有大欲也。紧接着他抓住齐王的大欲,连连反问,最终揭示其“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的图霸夙愿,并一针见血地指出:“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甚于缘木求鱼;又以邹人与楚人战为例,详细剖析,晓以利害,指出只有放弃霸图,反本而行王道,才能一统天下,除此无他路可走。

这样,齐王图霸的大欲便无所立足,不得不重视对方“保民而王”的观点。结穴便顺理成章,提出舍末反本王天下的理论和措施,揭示题旨。


二、 巧设机关,欲擒故纵
孟子先耸人听闻地提出“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的观点,并巧妙地用一独词句“可”回答宣王的询问,投其所好,使对方对“保民而王”的观点产生兴趣,无意中坠入自己巧设的机关中。

继而欲擒故纵,抓住以羊易牛衅钟之事,故意轻轻一扬,称赞宣王这种做法:“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并指出:“是心足以王矣。”以假作真,肯定宣王具备了保民而王的条件。

这不仅为下一步论述立下根基,同时,以此为饵,引齐王上钩。果然,寥寥几句溢美之辞,一下子使宣王忘乎所以,飘飘然起来,引孟子为同调,“夫子之言,于我心有戚戚焉。”一头钻进了对方精心设计的圈套之中。

这时,孟子骤然一抑,尖锐地指出宣王“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正如力能举百钧而不能举一羽,目能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并严肃地警告他:“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请他郑重地考虑一下后果。这不啻给宣王以当头棒喝。到这里,我们才恍然大悟,孟子肯定宣王对禽兽的不忍之心,正是为了否定其慈于禽兽而忍于百姓的本末倒置的霸道政策。

接下来,孟子故设疑辞,穷追猛逼,逼出齐王不行王道的根源:心怀称霸海内的大欲。以此为目的,孟子短兵相接,不但指出其不可能实现,而且“尽力而为之,后必有灾”。大跌大落,弄得宣王瞠目结舌,茫然无措,一心称霸的大欲化为乌有。

这时,孟子又乘胜追击,指出宣王唯一的出路是迅速反本,保民而王,并提出了自己的设想,使宣王在山穷水尽之时,看到了柳暗花明的希望,终于心悦诚服地改变了自己的观点,接受了孟子的主张。
这种巧设机关,抑扬有术的论证方法,不仅使文章波澜跌宕,姿态横生,更重要的是论敌容易被蒙蔽而进入“迷阵”之中,最后乖乖地当俘虏。从中我们可见孟子论证手法的高超。

三、 取譬设喻,言之成理
孟子是运用比喻的圣手,擅长引譬设喻来陈说事理,使论点凿凿有据,合情入理。作者寓庄于谐,涉笔成趣,先后用了四个形象贴切的比喻.

针对宣王爱怜禽兽而不保百姓的做法,用“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为喻,点明其不肯推恩于百姓的实质:“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继而更进一步以“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作比,指出“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很容易办到。这样层层递进,道理愈来愈明,将王逼进死角,只好顾左右而言他。如果说,这两个比喻剥下了宣王沽名钓誉、假仁假义的外衣,还其本来的面目,那么,后两个比喻就如匕首投枪,直击其要害了。

孟子又以邹人与楚人战为喻,更进一步指出其争霸恶果:“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齐如果想以小敌大,以寡敌众,以弱敌强来求得霸主的地位,恰如邹与楚战,必败无疑。这一比喻,合情合理,一掌击醒了宣王称霸海内的迷梦,使他不得不向孟子求教。总之,这篇文章气势宏大,辞锋逼人,析理辩微之间,英气勃勃,语言艺术是很高超的。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