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懒》的读后感?
读梁实秋先生的散文,我丝毫读不出那与鲁迅先生论战的犀利来。在散文里先生是性情中人,是一个有痴、有愤、有忆有乐的亲和老者。在这里,他可以忘记年龄似孩童般嬉笑怒骂,也可以似孩童般天真可爱。可字里行间,我又分分明明地知道,他是一个老者,一个睿智的老者。
先生的作品,各有不同却各有着重。原本不是很清楚的东西,刹那间变得通透且铭记于心。
辟如《清秋琐记》。大大小小二十七篇小短文,记录了先生在不同时刻与不同书籍相遇后的反思。足见,先生是一个乐得反省的人。现在的社会太热了,从冬天到夏天,从白天到夜晚。太热了,热得人们停不下脚步去总结、去反思不是。于是,“热”就让人们越来越迷茫,迷茫得看不清、摸不到实实在在的心,最后丢了自己,甚至抛弃生命。
所以,反思是重要的,而先生的反思让我“冷”了不少,让我可以停下步子,去找点什么。
文中有一则是讲勤奋的,我记忆较深。先生讲述了明朝的一个儒士曹瑞。“笃志性理,躬行实践,据说其坐下著足处而转为穿,卒时州人罢巷市哭。”曾白榜一联“勤,勤,勤,不勤难为人上人;苦,苦,苦,不苦如何通今古?”横额曰:“勤苦斋”。自小老师便讲着勤奋的的重要,老师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那时确是比较勤奋的,每个小孩为了老师的几句夸奖,几朵小红花就会高兴地蹦蹦跳跳。后来,初中了,老师没有小红花了,只剩下夸奖,倒也算是勤奋,每天按时上下课,交作业,只是偶尔偷个懒,打个小炒,倒也算是勤,起码“奋”是丢了,“勤”还在。过了四年高中了,老师不仅没有小红花,连夸奖也是少的可怜。这下好,就像大家常说的“勤奋”的小人,最终被身体里的那个“懒惰”小人打败了,再也看不见他了。后来,我才发现,不是“勤奋”小人死了,而是麻木了,每天呆呆地做题、做题、做题…再后来,大学了,发现不仅没有小红花,夸奖,就连老师也没了!
后来我才明白,一直以来起主导作用的并非是勤奋本身而是外来的刺激,连激励自己都是时断时续,更不用说像曹瑞那样努力奋进。勤为人上人,苦中通古今了。
关于爱情还是先生的《槐园梦忆》。先生关于爱情在《清秋琐记》里记录了《咆哮山庄》里的一段话“在一个饿人面前,放下孤单的一盘食物,他会集中全部食欲,绝不辜负这一盘食物;而另一种情况则是给他一整桌法国厨师为他安排的筵席,他也许能从整桌筵席得到一样多的享乐?。
梁实秋写的饺子这篇文章的读后感250字?
梁实秋的散文具有一种以雅为本、俗中透雅的艺术品格,他的俗不是一味的大红大紫的俗,而是以雅为骨子的、充满智慧的俗,从《饺子》中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句, “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这是北方乡下的一句俗语。 我们可以看出他写文章的一些手法和语言的特点,通俗易懂,贴切实际。他的雅也不是那种洗却了人间烟火的雅,而是带着暖烘烘的生活气息、让人觉着亲切的雅。其雅与其俗都发自真情、生自真情,毫无造作与牵强。散文重点形散而神不散,梁实秋的这篇饺子可以让我们充分的认识到,散文写作的一些特点和相关的一些技巧,很实用。
梁实秋散文骆驼读后感?
实第一次读《骆驼》是因为外婆的推荐。 外婆一直很喜欢梁实秋的散文,尤其是喜欢雅舍小品和雅舍杂文。看的时候外婆对我说,那一双骆驼,就是梁实秋。小的时候看文章总是似懂非懂,现在回头来看,才隐约咂出点滋味来了。 梁实秋喜欢看骆驼是不奇怪的。晚年的梁实秋身在台湾可以说是“有家不得归”,在政治上又失意,就如他自己说的“人地不宜”,也许就是在他感伤的时候恰巧看到了这一双骆驼――它们也是远离故乡,在动物园亦受到冷遇,此情此景,叫梁实秋如何不生出同病相怜之感呢?文章开头梁实秋便说在台北的动物园“那一双骆驼”是为数不多的对它有诱惑的地方之一,但是去看的时候情况却是“它的槛外是冷冷清清的,没有游人围绕”,而那一双骆驼也是被极差的生存环境和不宜的气候折磨得奄奄一息的。梁实秋为什么要执著的去看着一双无人问津的骆驼呢?唯一的解释就是,梁实秋在骆驼身上看到了自己。 此外骆驼也轻易的激起了梁老的思想情结,对于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来说,落叶归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人越老便会约发思念自己的故乡,也更容易回想起故乡的人和事。而骆驼正是梁实秋儿时故乡最常见的交通工具。在台北,骆驼就如同和梁实秋一起离乡的伙伴,睹物思人,思乡的情绪也就更加浓烈了。他形容骆驼憔悴的模样的时候写道“嘴张着,下巴垂着,有上气无下气的在喘。水汪汪的两只眼睛好像是眼泪扑簌的盼望着能见亲族一面似的”其实梁老是在写自己,写一个离乡背井老人的思乡情切啊! 经历了逃亡和政治上的失败,梁老觉得自己的前途是黯然的。梁老自比骆驼,而骆驼的前程也是黯然的。在结尾处他说:“尤其是在如今这个世界,大家所喜欢豢养的乃是善伺人意的哈巴狗,像骆驼这样的“任重道远”的家伙,恐怕只好由它一声不响的从这世界舞台上退下去罢!”当骆驼作为交通工具消失在历史舞台上的时候,梁老感觉自己也失去了最后的知音。事实上,《骆驼》正是梁实秋凄凉晚景的一个形象写照。
梁实秋《衣裳》读后感?
梁实秋散文《雅舍》读后感 梁实秋的散文是以幽默风趣见长的“闲适小品”闻名于世,我尤其爱看他的“随想篇”中的文章,题目很简练,通常都是两个字,例如“雅舌”、“女人”、“男人”、“衣裳”、“饮酒”等等,包罗万象,说的都是些身边的人或事,可以透过文章看到三、四十年代的生活气息。今天看来,依然觉得趣味横生。 1939年5月,梁实秋随教育部中小学教科书编委会迁至重庆北碚,秋天,梁与吴景超夫妇在北碚主湾购置平房一栋,遂命名为“雅舍”。此屋结构系砖柱木架,瓦顶篾壁,有房6间,高低两蹬,梁实秋住一室一厅。然而.梁实秋住进后,宾客盈门,骚人墨客,常聚会于此,吟诗作画,弹琴对弈,热闹非凡。梁实秋在雅舍蛰居7年(1939-1946),其间翻译、创作了大量作品,《雅舍小品》就是在这里写就的。 雅舍虽以“雅”为名,实乃是一栋典型的“陋室”,缺点多多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jgdxz.com/post/58443.html
- 转载请注明: 访客 于 用心散文网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