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冯骥才读后感(200字左右)?
冯骥才的《爱犬的天堂》有感(颓垣断壁,杂草丛生,空气中弥漫着凄凉.如果此刻眼前正是此番景象,告诉自己:我开错了窗,我应重新开启一扇全新的窗!
透过窗向外远眺.绿水青山,百花齐放,世间的美好景象全部尽收眼底.
换一扇窗,换一个角度,会惊奇的发现,一切都迥然不同.
之前,作者为在街上踩一脚狗屎愤愤不平.之后,了解到狗在巴黎人生活中深层的位置――狗绝对不是他们看家护院的打手,不是玩物,也不是宠物,而是人们不可缺少的心灵的伙伴.作者感受到,巴黎人与狗互为伙伴,彼此关爱的和谐,感受到幻想中的美妙境界.
换一扇窗,换一个角度,不好的转身变成好的.
悲观者说,希望是地平线,就算看得见,也永远走不到;乐观者说,希望是脚下的路,只要你肯走,终点就在眼前.困难,对于弱者,是万丈深渊,一旦坠入,即粉身碎骨;奋进的人,把困难看作一块垫脚石,踩着它迈向成功.
两位母亲带着两个小女儿来到花园.花园中盛开着红玫瑰,两个小女孩都迫不及待的挣开母亲的双手奔向花丛.没想到,一个小女孩流着泪回到妈妈身边,说:“妈妈,玫瑰花一点儿也不好.它的花瓣下长满了刺!”另一个女孩欢快的蹦到母亲身边,兴奋得说道:“妈妈!玫瑰花真的是太妙了,是我见过的花中最可爱的!因为在冷酷的刺上面竟然开着如此娇艳的花瓣!”
玫瑰究竟是刺中有花,还是花中有刺?全凭你开哪扇窗去观察.
人生何尝不是?透过一扇挑剔的窗看世界,看到的只会有失意,惆怅.而一扇接纳的窗中的世界,遍及了乐观,自信.如果发现此刻开错了窗,一定要再另开一扇崭新的窗!)
《歪儿》冯骥才的,求200字读后感,可以多发几篇?
正眼看歪儿
冯骥才先生又为读者塑了一个活泼善良的男孩子,让人眼前一亮,之所以事隔多年,仍能自己记得儿时的事并将之记录下来为为后人欣赏,只因那时一段年少往事委实让他太过怀念太过心酸,太过感动也太过内疚。
歪儿在身体方面有些残疾,但他的心智却是完好无缺的,这又与文中的“自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文章中的“冯骥才”是个人高马大身强体壮的男孩子,但从他的内心世界,一次次的嘲讽歪儿逗笑歪儿,却无疑又是个心智不全的孩子,而最终是一个“健康人”被一个“不健康人”感动,使人们“正眼”去看待“歪儿”。
所以,这样的歪儿不歪,是天真的真挚的质朴的普通的。
全文采用了对比、夸张、比喻、似人,更重要的是欲扬先抑,前文写尽了歪儿的丑态,他仿佛真是个活宝,是别人用于消遣和戏耍的摆设,这样一个可有可无的人,他的价值只在于他自己提供最捧的“罐子”和最佳的“笑料”,而对于伙伴的笑话,歪儿自己没数吗?也许他知道,但他从不指责他们,要不然也不会那么乐于奔命;也许他不知道,要不然也不会当母亲伤心地阻止他和他们玩耍时他还那般急切地抛出罐子等待伙伴的呼唤,歪儿知道也好不知也罢,可看在人们眼中的是一种淡然的伤感,这份伤感却被歪儿的纯真善良所替代,所以,“我”才会由“取笑”到“内疚”到“惭愧”再到和歪儿交心,这样的变化是因为歪儿的迷人,他最迷人之处就在于那双“总像睁不开”的眼睛。
这篇文章,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道歉与感谢,而类似的同样的错却将因年少无知涉世不深而在少年时代屡见不鲜,人因年轻而易失手,但倘若年老后仍怀有愧疚之心也必当是不枉年轻的。
读完这篇写人叙事的《歪儿》,我也感触良多埃
每次中午我都出校门买午饭,在那条人来人往的小吃街上总是见到一对讨钱的老夫妇,坐在路牙边上,一个拉二胡一个颤着手里的白色杯子向人们伸去,口中呓语,有气无力地也听不明白在说什么更听不清楚在弹奏什么,有人视而不见,有人去给钱,我也曾犹豫,给吧,以怕是骗子,也怕会被人说是作秀,不给吧,这万一又不是骗子呢,心里也实在难受,最终,我还是绕不过他们拉的那悲苦至极的乐音而被缠绕,飞快地放了一元钱,有些难为情地跑开了,事后安慰自己,哪怕是骗子吧,又不是多了一元钱就能飞黄腾达的,无妨,无妨!
像那些给十元的大“慈善家”和不给钱的“聪明人”以及我这样有点善意却又“不敢”善意大发的人大有人在!可是成千上万的那种“弱势群体”并非是靠一两个慈善机构一两个小有善心的人就能救活的,要扶持他们的也许不仅仅源于这个社会物质文化的力道,还有一种精神是要由人的真性情自然地交递的,那些一直被受无视以至嘲笑的“弱势群体”可不是每一个都有歪儿那份天性和主动,也不是每一个都愿拉下脸放下架子像老夫妇一样讨钱的,没有人的关怀与真心相待,让他们怎么活?
语文老师曾讲过她自己关心过一个小吃摊主的事,说实话,不是恭维,我听了以后挺惊叹的,我的父亲也是这样一个人,有时遇上卖菜的主儿,也会聊上几句,听他们聊生活,他常爱倾听那些人的生活琐事,我那时以为他话太多,整个儿一“狗拿耗子多管闲事”!他总说我是“冷血动物”,对于纹川也好,海地也好,智利也好,玉树也好,我总是面无表情,我的做法就像在效仿灾难和命运,它们和我一样无情。
庆幸的是,任何无情的背后总是有情在支撑。
希望我这样的人少一点,或是我这样的人多一点能转变成像老师、父亲一样的人,像《歪儿》中的“我”这样。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jgdxz.com/post/58213.html
- 转载请注明: 访客 于 用心散文网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