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有什么感受?
说来惭愧,余光中先生仙逝之后,我才开始读他的文章。在此之前,对先生所知了了,不过《乡愁》及《听听那冷雨》两篇。它们自然是好的,但为我读到时,我年龄尚小,只觉得意象优美语句通达,于其中深蕴的感情并无太多感触。非不为,实不能也。到现在,长了些年岁,渐能理解这情感。她深幽微妙,如相思般缠绵,萦绕在你梦中,呢喃在你耳边,向耳中吹去细碎的气息,激起的却不是神经的痒,而是心底的钝痛。这痛绵延已久,自古代淌到如今,从未有一刻断绝。她在杜甫的明月里,在王维的茱萸中,在王安石的江南岸,在白居易的邯郸驿。边关的笛声吹响了她,张籍的家书叙说着她,就连豪迈潇洒超逸绝伦的诗仙,也要低低吟哦:“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而对于先生这样的岛上居民,情况又不相同:古诗的时代,路途艰难交通不畅,就算马蹄得声不停,桐轮滚动不休,往往也要月余时间方能抵达;可先生的时代,火车飞机游轮海陆空三军俱全,一日千里乃至万里等闲事尔,却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不盈一握的一衣带水,地图上的蓝色细纹,竟成天堑。一九四九到一九九五,四十六载时间,才得以再次踏上大陆,访问母校;而见到黄河这条他在诗词中文章里读到过千百次也想象过千百次的母亲河时,年岁之轮又已转了六圈。半个多世纪的分隔,昔日的弱冠少年早已鬓生华发。他当日渡海之时,恐怕怎么都不会想到,回家的路途是如此之漫长遥远,远过了大洋彼岸的丹佛群山北极冻海的亘古冰川,比太白笔下的蜀道还要曲折艰难。这样的背景下,乡愁也染上了些悲怆的底色。可这样的人,这样的愁,又何止先生一个呢?同在岛上的席慕蓉幻想着黄河和阴山,还有她从未见过的长城外的清香草原,一如她诗中所写、蔡琴歌中所唱。而当你摊开台北地图,能看到更多:厦门街金门街酒泉街宁波街,成都路敦煌路吉林路北平路,东南西北四面八方,地理位置一一对应,恍若一张微缩的中国地图,刻在二百七十二平方公里的城市中任人翻阅,不同的人看出不同的景。千人千面,千心千思,可都有一定之趋向,那是数十上百万北来居民的共同心愿:向北、向北,重回故乡。当权者也慑于这心愿,制定出一个个可能自己都不相信的蓝图和计划。当他们思乡心切时,或许会去各个街上转转,在回忆里沉思怀念,权当是又看见了飞天壁画和黑土地,又听见了熟稔的乡音。2018年端午,我与女友同游厦门,冒着斜风细雨,从厦大白城一路骑到了“一国两制,统一中国”的大字下。沿途椰林树影的秀丽风景,都被雨水冲刷得剔透。一段礁石垒垒的海岸上,数对新人正拍着婚纱照,白粉红裙随风翻飞,银色的打光板摇摇欲坠。我在路上路在石上,只见浅碧海浪往复奔流,在乱石堆里撞出千堆碎玉,颇有曹孟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意境。我们在骑行途中曾经纠结怀疑,互相攻击,为漫漫不知其止的前路叹息――这本就是旅行的常态,但最终还是决定前进,不见招牌心不死。当那八个红字出现在视野中,高高地矗在路边,一切的努力都有了真切的意义。我站在路边,眺望它们所对的方向,远方的碧波之上,似浮着一脉黑影,其上点点金光悬照。那该是金门吧?或许我找错了目标,或许这只是我的臆想,但我宁愿这么想,在此刻把思绪放飞:七十年来,在这触手可及的一泓浅海对侧,人们都是怎么想的呢?我们拎着鞋袜,赤脚挽手走在海边,任浪舔舐肌肤,一次又一次。沙间细碎的贝壳带来些许微痛,四行脚印长长延伸。雨已住日已沉,积云的天空呈淡淡褐色。空气寒凉起来,沁入还未干透的衣服,冷,但不会比那数十载的冷雨更冷。我不止一次回头,直到离开海边、再也看不到,脑中萦绕的,只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当今社会,交通发达通讯便捷,大多数情况下,乡愁已很淡薄。一通电话、一段视频,便可诉尽衷肠,再无需研墨提笔,思虑万千,托家书于奔马与信使;若要回家,也只须一张车票或机票,便可于十数小时内翻越崇山峻岭,横渡江河湖海,跨过古人们难以想象的距离,将故乡和亲人拥入胸怀。我自认是一个较淡漠的人,除却读诗读文,少有思乡之情,但仍不免在有些情境下心潮涌动,而又有两次令我记忆尤深。其一是我首次只身入川求学时,客车开动,我看到车后母亲眼中满溢的泪水;其二是一次火车到站成都,广播中响起悠扬的萨克斯曲调,竟是《回家》,一下勾动我的愁思。这一刻我才深切地感受到:我已在成都生活了四年,生命中五分之一的长度。我在这里度过了青春时光,明远湖的碧波与荷花池的清香早已将我浸透,金黄的银杏叶铺满心头。可惜忘了撷一片夹在书中。还有红墙黛瓦和白盔白甲的两座楼。这也是乡愁。2019年3月,我再度入川,目的地是成都北侧的绵阳。高铁已通,仍是从郑州经西安,穿巍巍秦岭的莽莽群山,于无数隧道中感受日夜之轮转。两侧的青山也仍是交苍叠黛、迫压眉睫,可以往二十个小时的K字头快车的摇荡已换作五小时三百公里时速的疾驰,如此算来,到成都只需六个小时。方毕业两年,变化已如此,烂柯人的典故,正应在自己身上。苏轼的那两句词也很好: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已经是新时代了,先生那样的乡愁还是越少越好。
读了余光中的《乡愁》,你有何感想?
很早以前己经读过余光中老先生的《乡愁》。
随着年龄在天天长大,阅历在不成熟中″成熟″,这时侯我才理解,乡愁,不仅仅一枚邮票或者一张船票那么微小,而是思念在遥远的他乡彼岸面向骨肉相连也难连的坟头哀声痛哭,诉说着忠孝难两全而人为的阻隔,惊涛骇浪又搁浅的船。
乡愁何止这般催人泪下,凄凉的思念,无边的愁绪,魂牵梦归的空茫等待,万千情丝剪不断.理还乱的寂寥孤独,余先生纵有多少经典诗作以外抒发着的内心苦闷。
《乡愁》一经发表,作者与诗作同时蜚声海内外。她所展示的凝重与感染力,忧郁的浪漫色彩潜藏的血浓于水的依依情结,震憾了世人和海峡两岸同胞,更为厚重,更加强劲的是,乡愁,衍变着层出不穷的哲理性,她具备那些实质精神可谓一般诗作者无与伦比。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jgdxz.com/post/58194.html
- 转载请注明: 访客 于 用心散文网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