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春秋》二例,说明何谓 “《春秋》笔法”?
由于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后世作者为了阐述孔子的思想,撰写了专门的著作以解释《春秋》的内在涵义,特别是其中涉及礼的一些细节。这种作法被称为微言大义,或者春秋笔法,被中国古代的传统所褒扬。例子:“天王狩于河阳,壬申,公朝于王所”就是典型例子(见《春秋》僖公二十八年)。要依《春秋》的理解,当然是周王天子到晋国的河阳狩猎,晋文公立即赶往河阳周王的行宫晋谒,一付周王天子气宇轩昂、君临天下,诸侯臣民悚悚惊惊、顶礼膜拜的图画展现-在读者面前。再读三传,则不由哑然失笑,原来这是晋文公玩弄的权谋,他要步齐桓公后尘,“挟天子以令诸侯”,公元前632年,在率领晋、齐、秦等国军队打败楚、陈、蔡三国联军后,会合天下诸侯,举行“践土之盟”,接着又举行“温之会”。为了壮两次会盟的行色,特招来周王,以收取“名人效应”,同时使自己的霸主地位合法化,周王奉命赶来,不过满足晋文公重耳的心愿罢了。字面上的五彩光环一旦挥去,周王傀儡相就暴露无遗。
什么叫做春秋笔法,能不能举些例子?
“春秋笔法”,亦称“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大多认为由孔子首创,即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成语词典上对“春秋笔法”的解释是:“春秋笔法”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
该词出处为《春秋》。《春秋》是春秋时期鲁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所作。《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孔子用不太明显的字眼委婉的表达自己的倾向,没有像一般的史书那样直接的点明褒贬。
“春秋笔法”理论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左丘明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西汉时,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第一个结合《春秋》实例解说了这种笔法;而晋代的杜预最终完成了“春秋笔法”的普及工作,他的著作《春秋左传集解》根据《左传》的论述,结合《春秋》的实例,逐条加以解说,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微而显”――杜预在《春秋左氏传》中解释:“文见于此,而起义在彼。”例如《为了忘却的纪念》“她的体质是弱的,也并不美丽”。鲁迅先生意在表明“意志是强的,思想美丽”。
在中学教材《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完璧归赵”一节中,全部以“相如”称呼,而单在“引赵使者蔺相如”中用了“蔺”这个姓,就体现了秦王前倨后恭,急切想要得到玉璧的心态。
“志而晦”――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文字简约,但表达的意思却很含蓄隐晦。例如《周语下》中对于杀的描述:“鲁侯归,乃逐叔孙侨如……简王十二年,晋杀三都。十三年,晋侯弑……齐人杀国武子” 。 “杀”的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动物。可以是有罪之人,也可以是无罪之人;“弑”下杀上之义,其本义为臣下杀死君主,子女杀死父母,对象只能是人不能是物;“诛”在古籍中通常是杀有罪之人,可以是下杀上,也可以是上杀下;“戮”的对象可以是有罪之人,也可以是无罪之人,同时还可以解释为羞辱。虽然只是一个字,但差别是巨大的,内涵相当深刻。
“婉而成章”――委婉,避讳。一指语言表达方式婉转委屈。比如《邹忌讽齐威王纳谏》中邹忌以自己的外貌作比喻,劝谏齐王要透过表象、虚心纳谏,注意了方式方法的婉转迂回,最终达到了劝谏的目的。另一方面表现为避讳。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是中国古代的特有现象。另外还表现在措辞委婉上。
“尽而不污”――客观详尽的记录,不偏离,歪曲,隐瞒。例如《纪念刘和珍君》“从背部入,斜穿心肺”。“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扑”。从背部入表明偷袭,屠杀,其一是手枪表明有军官参与,是有组织,有预谋的。
“惩恶而劝善”。――不仅记叙,还进行主观评价,使善者名垂青史,恶者遗臭万年。例如:《五人墓碑记》对被杀五人应在历史留下印记,不厌其烦的记录了五人的名字”颜佩韦、杨念如、沈扬、马杰、周文元。而魏忠贤却以“魏阉”、“大阉”来称呼。
“春秋笔法”作为一种史学上的笔法,后来被中国的知识分子们运用在各种文字体裁上,如诗歌、小说、议论。如今还被运用到现代新闻报道中,在《南方周末》的一些报道中就可以窥见其踪。
什么是“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法和技巧,是孔子创造的一种文章写法,即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 出自: 东周春秋末期-孔子: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翻译: 孔子在司寇职位上审理诉讼案件时,判词若有可以和别人共同商量的地方,就不独自决定判词。至于撰作《春秋》,他认为该写的就写,该删的就删,即使是子夏之流的高足弟子也不能建议一字一句。弟子们听孔子授讲《春秋》时,孔子说:“后代了解我凭的是这部《春秋》,而怪罪我也凭的是这部《春秋》。”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jgdxz.com/post/55313.html
- 转载请注明: 访客 于 用心散文网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