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现代散文 > 病隙碎笔是散文吗-病隙碎笔的读后感或者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2020
11-12

病隙碎笔是散文吗-病隙碎笔的读后感或者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病隙碎笔的读后感或者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病隙碎笔》读后感――悼念史铁生]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史铁生如果你喜欢了一位偶像,请你一定要为他写一些文字,《病隙碎笔》读后感――悼念史铁生。对于喜欢的作家,我想我们更应该写点东西吧。于是便有了这些文字。我看过的书不太多,印象比较深刻,对自己思想有过强烈震撼的则就更少了,其中就有史铁生的《病隙碎笔》和周国平《人与永恒》,前者更易懂,后者哲理性强些,稍有些生涩难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大家应该不陌生,我们这一代人高中语文课本中一定都读到过,而且我们之中很多人是通过这篇散文认识了地坛。这篇文章也支撑了史铁生在散文文学上的地位,也更加坚定了史铁生写作的信念。职业是患病,业余才是写作,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中调侃自己。《病隙碎笔》是哲学性的散文,是一个思索的过程,通篇无题,与残疾并无太大干系。所有的文字主要源自一个健康的灵魂对生命的困惑与痛苦的探索,源自一个思想者对人生基本命题的哲学思考与辩析。一直是在寻找,史铁生是一个完全靠自己的觉悟修养自己品行的人,他穷尽自己的一生去思索人生,他不能行走,但他是思想的行者。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说道: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他早看透了生死,置之度外,他坚持活下去就是为了寻找活着的信念,读后感《《病隙碎笔》读后感――悼念史铁生》。为活着而思索,为思索而活着。关于史铁生,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作家笔下对他的文字和他本人的敬畏与推崇。周国平后来为《病隙碎笔》作的序曾写道:三年前,在轮椅上坐了三十个年头的史铁生,生活中没有出现奇迹,反而又有新的灾难降临。关于残疾,史铁生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残疾。在此意义上,残疾是与生俱来的,对所有的人来说都是这样。看到人所必有的不能和限制,这是智慧的起点。看到并且接受人所必有的限制,这是智慧的起点,但智慧并不止于此。如果只是忍受,没有拯救,或者只是超脱,没有超越,智慧就会沦为冷漠的犬儒主义。《病隙碎笔》中有许多对于信仰的思考,皆发人深省。一句点睛的话是:所谓天堂即是人的仰望。人的精神性自我有两种姿态。当它登高俯察尘世时,它看到限制的必然,产生达观的认识和超脱的心情,这是智慧。当它站在尘世仰望天空时,它因永恒的缺陷而向往完满,因肉身的限制而寻求超越,这便是信仰了。完满不可一日而达到,超越永无止境,彼岸永远存在,如此信仰才得以延续。所以,史铁生说:皈依并不在一个处所,皈依是在路上。这条路没有一个终于能够到达的目的地,但并非没有目标,走在路上本身即是目标存在的证明,而且是惟一可能和惟一有效的证明。物质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实现要用外在的可见的事实来证明,精神理想的实现方式只能是内在的心灵境界。所以,凡是坚持走在路上的人,行走的坚定就已经是信仰的成立。对于职业是患病,业余才写作的史铁生,如果说这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和疾病斗争,我想他一定赢了。命若琴弦,终成绝响。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人尽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史铁生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生命的意义。史先生一路走好。   〔《病隙碎笔》读后感――悼念史铁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