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春天的散文?
春,是个美丽诱人的字眼。春,珍藏着梦幻、孕育着生命、承载着希望,冲破冬日的严寒,向我们大步走来了。 春,像一首诗。那映入眼帘的绿色和景物,给诗人带来无尽的遐想。芬芳湿润的土壤,掀去厚重的冬装,绽开欢乐的笑脸,迎接每一个探寻者的造访;温暖和煦的清风,像一只灵巧的燕子,夹带着报春的信息,飞过山川原野,飞过摩天大厦,飞过海岛村庄;娇艳明媚的阳光,毫不吝啬地抛撒到人间,如同一只温暖的巨手,在轻柔地抚摸大地的每一寸肌肤,簇拥着远方的春姑娘在河畔徜徉;清新柔和的空气,包裹着润土的清香、艳阳的温暖、和风的舒爽,无拘无束地投向春的世界,投向春的故乡。 春,像一幅画。从乍暖还寒的北国城镇,到嫩芽吐绿的江南水乡,从黄土高原的西部油田,到浪涛翻涌的东海渔港,无处不在传递着春的讯息。春的巨手恰似一支神奇的画笔,把五彩缤纷的颜色尽情涂抹,为三山五岳搭起一座斑斓的画廊。在城镇,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大街小巷穿行的车流南来北往;在水乡,古朴的民居,清澈的河塘,不见贫困,不见愁容,笑意写在富裕起来的百姓脸上;西部大开发的热流冲刷着人们多年沉闷的思想,点燃了建设者奋发拼搏的激情,横跨高原的青藏铁路已经修到了世界屋脊之上,油田高耸的井架把“黑色血液” 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祖国的“心脏”,天然气管道蜿蜒数千公里使西部与东海相连,把黄土高坡的融融春意送给东部发达的万里海疆。祖国的春天就是一幅秀美的图画,它让人迷恋,使人陶醉,更给人以振奋和力量。 春,像一支歌。北国的青翠,江南的嫩绿,已将田野山川尽染春色。江河就是琴弦,拨出流畅的乐章,峻岭就是鼓号,奏出欢快的交响。勤劳的人们争分夺秒投入大忙的春耕,哪里顾得上汗水在额头流淌;电子科技和信息产业的发展伴着轰鸣的马达、飞舞的钢花,把古老的城市打扮得更加现代、更加漂亮;绿色的军营托起绿色的方阵,威严端庄的士兵个个精神抖擞,科技大练兵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祖国的春天格外美丽。幸福的生活昭示着前进的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目标已经确立,全国人民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豪情满怀奔向小康。枝头的黄鹂和百灵鸟早已按捺不住了,它们跳闪腾挪那纤细而灵巧的身子,竞相抒展那沉寂多日的歌喉,用优美的舞姿、清脆的嗓音,为春天起舞,为春天歌唱。 啊,朋友!让我们挽起臂膀,阔步向前,去拥抱这灿烂的春光吧!
写春景的散文400字?
春天到了,到处是生机勃勃的景象。太阳在这景色下显得格外柔和,阳光洒在秀丽的江河上,波光粼粼,星星点点,闪着若隐若现地光。阳光洒在青山上,像给青山穿上了一件华丽的金装,显得分外美。春风轻轻地吹拂着花草,花草就随风舞动,摇摆起来,到处散发着沁人的芳香。燕子也从南方赶了回来,参加春天的聚会,正忙着做窝呢!你瞧,在有软泥的地方,都看得见燕子轻快、灵活的身影划过。春天的泥土粘软融和的,燕子、鸟儿们都认为用这样的土,来做窝最好不过了。瞧那两只燕子,一只可能是母亲,一只可能是女儿,燕子妈妈正在教小燕子怎么做窝铺巢呢!顺着燕子飞过的方向,往水池边一看,忽然发现有两只毛色是红、绿、黑相间的鸳鸯正在塘边的沙堆上。它们在那里干什么?原来是因为沙被阳光晒地暖融融的,鸳鸯卧在沙上享受着阳光,不知不觉睡着了呀!看,那样子多可爱!春天,你是多么美丽,和谐。曾经有人用“阳春三月”来形容你,可我觉得你还要美丽,什么词都配不上你,因为你是万物之母,是生命的使者!
描写春天的优美散文?
转瞬间严冬已逝,春天已悄悄地来到人间。春天,是美好的季节,是充满诗情的季节;春天,又意味着一个生机勃勃的开始。自古以来,诗人喜爱春天,赞美春天,是因为春天景色宜人,处处皆可入诗。漫步古诗百花园,只见咏春诗姹紫嫣红、争奇斗艳,令人目不暇接,随意采撷几朵,慢慢品读,不知不觉已陶醉其中。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这是北宋诗人秦观的《春日》。这首诗写雨后春景。瞧,雨后庭院,晨雾薄笼,碧瓦晶莹,春光明媚;芍药带雨含泪,脉脉含情,蔷薇静卧枝蔓,娇艳妩媚。这里有近景有远景,有动有静,有情有姿,随意点染,参差错落。全诗运思绵密,描摹传神,自具一种清新、婉丽的韵味,十分惹人喜爱。 “朝来庭树有鸣禽,红绿扶春上远林。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这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早晨之景。耳盈鸟语,目满青枝,绿红相扶,异馥诱人。诗人寥寥几笔,一幅春意欲滴的画面便展现在读者面前,然后,诗人索性止笔,不再描写春景,转而抒情。春意浓郁,灵感忽生,但诡谲的诗人却用“已难寻”的遁词来诱使读者自己去感受春意,这种虚实相生的方法,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远目随天去,斜阳着树明。犬知何处吠?人在半山行。”这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傍晚之景。斜阳披丛树,绿地与天接,犬欢叫,人晚归。这首诗自然贴切,常中见巧,平中见奇,将读者带进全景式的春之氛围,这里有春之境的美妙,有春之色的绚烂,有春之味的浓烈,有春之声的和悦,置身其间,人们会敞开胸襟,尽情欢歌。 “春水初生乳燕飞,黄蜂小尾扑花归。窗含远色通书幌,鱼拥香钩近石矶。”这是唐代诗人李贺的《南园》。南园的春天,生机勃勃,富有意趣。春水初生,乳燕始飞,蜂儿采花酿蜜,鱼儿拥钩觅食,这些都是极具春天特征的景物,而远景透过窗户直入书房,使人舒心惬意,欢欣不已。这首诗生动传神,清新流转,读来令人神清气逸。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是南宋和尚僧志南的《绝句》。这是一首描写春游的绝句。春光明媚,勾起了出家人的游兴,于是走出庙宇,观赏春光。驾着小篷船出游,将船停泊在古树下,拄着藜杖桥东漫步。虽是平铺直叙,但古木阴中停泊着小船,这个画面很雅,很古朴,颇如一帧中国古代的文人画。后两句准确精练地表现了春天杏花盛开,小雨纷纷,杨柳飘舞,东风和暖的美丽而宜人的景象,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这首诗情与景汇,物与心谐,诗人抓住春风春雨的特点,略加渲染,便透露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是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一、二句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春天里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二月里,春光明丽,草长莺飞,杨柳以长长的枝条轻拂堤岸,好像被美好的春色陶醉了。三、四句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他们的欢声笑语,使春天更加富有朝气。这首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给读者以美好的情绪感染。 “阴阴溪曲绿交加,小雨翻萍上浅沙。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桃花。”这是宋代诗人晁冲之的《春日》。这是一首寓情于景的惜春诗。全诗四句四景,小溪明净,细雨翻萍,鹅鸭嬉戏,桃花逐水,画面十分鲜明,历历如在目前,令人悠然神往。诗人以鹅鸭“趁桃花”的景象寄自身的感慨,春已去尽,鹅鸭不知,故欢叫追逐,无忧无虑,而人却不同,既知春来,又知春去,落花虽可追,光阴不可回,诗人的惜春之情,溢于言表 这个文章有很多古诗 对于文章来说很有诗意 萧索单调的冬季里,总是在盼望春天。盼望她的草长莺飞,丝绦拂堤,盼望她的千树琼花,碧波涟漪(yi),盼望她的兰馨蕙草,润物如酥;盼望她的春色满园,落红如雨。 如今,春季已到。春天是一年中最美丽的季节,古往今来人们几乎用尽了所有美好的词语诗句来形容、赞美春天。春天,带给人生命力,带给人希望。 春,暖人心脾,“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春,稍纵即逝,“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所以“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花落空折枝。” 春,沁凉润透,“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春,酒里飘香,“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春,魂牵梦绕,“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 暖暖的春风飞来了。它好比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姑娘,带着一只彩色的神笔,到处欢快地画着。 春风飞过大地,大地变成一幅清新的图画:被人们收割过的草木茬上,又倔强地冒出了新芽。不用人工栽培,它们就在春风的吹拂下生长起来。大地变绿了,衬托
描写春天的散文?
答:描写春天的美文寒冷冬天过去了,和煦春风吹遍了原野每一个角落。灿烂阳光照耀在大地上,唤醒了大地万物,给世界带来了无穷希望。春,带着颜色来到了田野。春姑娘给稻田染成了绿色。近处呈鲜绿色,远一点呈翠绿色,再远呈墨绿色,一层又一层,几呼连成一片,茫茫跟蓝天相接。春姑娘又给油菜花染上了金黄。油菜花发出一阵阵诱人香,吸引了一只只勤劳小蜜蜂来采蜜。春,顺着池塘来到了河流。小河在起伏不定石床上欢跃地奔流着,发出“叮叮咚咚”响声。有时,河面上水平如静,朝夕洒下来光射在水面上,像是一个个柔和光环漂浮在河上。柳树倒映在清凌凌河水里显得更绿了;天空倒映在清凌凌河水里显得更蓝;云朵倒映在清凌凌河水里,显得更白了。春,小心翼翼地来到了山上。春姑娘把光秃秃山变成了碧玉似绿山。沉睡了一冬住在山上小动物们也一个个苏醒过来了,争先恐后地去找吃东西。在空中,有几只小燕子,它们身上是黑色,像穿着一件黑色新皮袄,头两侧还抹着红脸蛋,尾巴像一把小剪刀,真逗人喜爱。春,带着温暖来到了学校。春姑娘把小朋友穿冬装,换成了春装。孩子们现在精神抖擞,专心致志地读书,写字……所以学习进步了。春,带着欢声笑语来到了公园。公园一棵棵小草从酣梦中醒来,它们破土而出,舒展着它那幼嫩绿叶。草坪中央放着万紫千红花。有紫,像葡萄似;有白,像珍珠般白雪花,有红,像正在燃烧火烟……它们纷纷发出不同香味。在小路边有一棵棵松树,褐色树干,足有碗口粗,笔直笔直,正在发出嫩绿针叶。公园里有一个湖,湖是活,层层鳞浪风而起,伴着跳跃阳光,拌着我心,在追逐,在嬉戏。湖是硬,像一块无暇翡翠闪烁着美丽光泽。湖是静,宛如明静一般,清晰地映出蓝天,白云,红花,绿树。湖中间,有一座小岛,小岛有戏耍白鹭,多美啊!春风浩荡,春雨滂沱,春光明媚,春色无边!真是万紫千红,美不胜收。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jgdxz.com/post/51167.html
- 转载请注明: 散文网 于 用心散文网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