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余秋雨的作品,谈谈对余秋雨散文创作应作何理解~~?
读完余秋雨的几本文集后,对他别具一格的写作风格有点感想,同时也参阅了诸多的材料,主要先从总体上浅谈一下他散文写作风格,再从他表达的主题、语言的特色、表达的方式三点分述,继而对我们大学生的写作提供某方面的参考,不足之处,望请老师指正。
关键词: 写作主题 语言特色 表达方式 剧场效果 小说化特点 典雅
灵动 借鉴
初次接触余秋雨是他的第一本散文集《文化苦旅》,读完,深深被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折服,他思接千载,天马行空的联想,对历史、对文化渗透着的领悟力,也使余秋雨在中国的文化史上留下一席之地,而后接触到他的另几本著作,谈史谈鉴的《山居笔记》、阐述立身处世的《霜冷长河》、《行者无疆》,以及对比几大文明的《千年一叹》,还有类似回忆类的封笔之作《舍我一生》。读完后,总想写点什么,而一直未敢动笔,只怕自己的看法太浮浅,甚至落入俗套。在上节课谈到写作风格问题,于是还是想起了余秋雨,也参考了诸多对余秋雨写作风格的评论,也略加自己的一点浅见。浅谈一下余秋雨散文的写作风格问题,对于我们的写作也有很多的借鉴意义。
欧阳修的散文创作理论是什么?
欧阳修的散文创作理念是平实写散文
1,主张明道致用。他强调道对文的决定作用,以“道”为内容,为本质,以“文”为形式,为工具。
2,大力提倡简而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并反对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涩。
在散文理论上,提出:
1,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他所讲的道,主要不在于伦理纲常,而在于关心百事。他认为学道而不能至,是因为"弃百事不关于心"。
2他反对"务高言而鲜事实",主张"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他取韩愈"文从字顺"的精神,大力提倡简而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反对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涩。他不仅能够从实际出发,提出平实的散文理论,而且自己又以造诣很高的创作实绩,起了示范作用。
结合作品,谈周作人散文的艺术成就有哪些?
周作人散文集包括:民俗风物,如《女人的禁忌》,生活情趣《关于苦茶》,追怀故人《关于鲁迅》,文化评论《关于活埋》。周作人是名士风格的隐士。他的散文用亲切的絮语,巧妙的解说,冲淡平和的文字,造成一种平淡悠远的趣味。《故乡的野菜》《北京的茶食》《乌篷船》都是这一风格的代表作。
翻开周作人的散文集,我们不难发现其散文的取材十分随便,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写苍蝇虱子、品茶饮酒、谈狐说鬼、评估论今,细玩古董等,内容驳杂。看似漫不经心得选材和创作很容易让人忽略其散文中的深刻意蕴。实际上,周作人的散文虽然不求表现奇异的题材意旨,但却很重视表现他所说的“常识”。周作人对“常识”有一解释:常识,分开来说,不外人情与物理,前者可以说是健全的道德,后者是正确的智识,合起来就可以称之曰智慧。周作人的散文既有人情,也有智识,或两者兼而有之。从这个层面上看,他的很大一部分散文正是这样的“智慧之文”。《喝茶》、《乌篷船》、《谈酒》、《故乡的野菜》等名篇所写的都是平平常常的事,平平常常的生活,但却另有一番情趣和哲理寓于其中,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种取材的突破,不仅打破了“文以载道”的旧律,而且适应了小品散文自身发展的需要。
在周作人看来,人生与写作都是消遣,含有自娱成分,而“趣味”则是不可或缺的调剂品。但是对艺术来说,“趣味”绝不是单纯的文字游戏,而是要融入自然与人生当中,拥有一种富有余味、耐人咀嚼的人生情境。
周作人一生在创作上最主要的成就是散文小品的创作。“五四”以来,在中国新文学中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而这与周作人的贡献是分不开的。新文学运动初期,周作人同鲁迅、谢冰心、朱自清等人一起,以辛勤的劳动,共同浇灌了“集合叙事说理抒情的分子”于一炉的现代白话散文的早春之花,令人信服地宣告了文学革命。在散文创作领域里的胜利,奠定了散文这一文学样式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并对后世的散文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更值得一提的是,周作人在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历史地位,这与他的散文在艺术上的杰出成就是分不开的。周作人散文艺术的主要成就,就是他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成熟的散文艺术的风格--平和冲淡的风格。这种风格在中国现代散文的百花园中孑然特立、独树一帜,且其影响所及,形成了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史上的一个流派。周作人散文平和冲淡的艺术风格表现为:飘逸洒脱的文章笔势、平和恬淡的抒情特色、庄谐杂出的幽默趣味、舒徐自在的语言表达。
总之,周作人是现代散文的最早倡导者与开创者,称他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全心全意经营散文并取得卓著成就的大家”也并不为过。周作人开拓了中国现代散文的创作视野。他把散文写成可细细品味、玩味的“小品”:不点明主旨,而把文章变成了品味的过程,而不是结果。散文这一文体在他手中发展得更圆熟、精粹,这可以说是他对散文的一大贡献,推动了我国现代散文的发展。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jgdxz.com/post/50252.html
- 转载请注明: 散文网 于 用心散文网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