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伯克段于鄢》这篇文章在剪裁上的特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剪裁?
这个题目很有意思,看起来是两个陌路仇人的战争。作者在文中写明,“郑伯克段于鄢”来自《春秋》,并强调这句话含讥讽之意,指郑庄公对弟弟有失教导。伯应取自“伯仲叔季”这一词,指的是最年长的兄长。郑伯这个称呼,只出现在标题中,全文主要以“庄公”“公”指代郑庄公。作者用这个标题表达了自己的倾向和立场。但“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恨”,郑庄公和共叔段的矛盾从出生那一刻就产生了。郑庄公出生时,先出脚而出手,吓坏了母亲姜氏,姜氏留下不小阴影。按常理来说,这是一个不好的记忆,应该忘记。但姜氏偏偏给郑庄公起了“寤生”的乳名,意思就是逆生,逼自己记住这件事。所以,这个乳名是贬义的。这是一个什么心理?说明这个母亲本性是爱记仇的。但站在姜氏的立场,记仇的原因或许也可以推测,生完“寤生”后的姜氏可能充满焦虑,怀疑自己生理是不是有问题,害怕被郑武公甚至郑国上流社会不满及非议。关键之际,她终于顺产了小儿子共叔段,给她带去了必要的安全感。我们可以说姜氏不算一个真正的母亲,更多程度上是王室的附庸。姜氏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共叔段,不遵循周礼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制”,多次向郑武公建议,立共叔段为太子。这是吃了秤砣铁了心。被歧视的郑庄公的童年以及青少年时期必然遭到了相当大的压抑,成长空间相当逼仄。而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共叔段寄托了姜氏的一切期望。郑武公没有听从意见。这里面或有遵循“周礼”的成分,从后来的发展看,郑成为春秋初期“小霸”,证明郑武公的眼光没有错。母亲的冷落厌恶未必完全是灾难。虽然是亲兄弟,但共叔段在谋略、心胸上的段位比郑庄公差远了。共叔段本质是一个“妈宝”,他不争王位、不求封地,都是姜氏帮他去争取。共叔段在自己的封地“京”不讲“先王礼制”,在封地作死起了高度远超国都的城墙,与姜氏“不讲周礼”的作风如出一辙。所以,讥讽郑庄公对亲弟弟缺乏教导未必是事实,从教导责任的排次来讲,郑庄公也只是除郑武公、姜氏之外的第三责任人。关键是姜氏牢牢掌控了共叔段的教导权。郑庄公清楚知道自己的敌人不是共叔段,而是姜氏。当郑国大夫祭足向他汇报京地城墙不合“先王礼制”的时候,他脱口而出的是“姜氏欲之,焉辟害”,大意是说姜氏要这样,咱能拿她怎么办呢?为什么不是“段欲之,焉辟害”呢?所以,郑庄公一开始就提防姜氏。姜氏开始为共叔段争取的地方不是京地,而是地势更显要的“制”地,聪明或野心可见一斑。据查证可知,此地又叫“虎牢关”,如今位于河南荥阳市汜水镇,北边是黄河,南边是嵩山,“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郑庄公没有答应,说除此地,其他都可以。于是姜氏选了京地,有资料显示,此地比都城面积更大。在保证核心利益不受损的情况下,郑庄公表现出最大限度的“放任“,甚至刻意营造了“无能”的形象。郑国大夫祭足、郑武公弟弟公子吕一共三次向庄公报告共叔段包括违法礼制、扩张属地等反叛行为,并且言之凿凿分析局势,公子吕甚至说“欲与大叔,臣请事之”,意思是如果你想把王位让给共叔段,我请求索性去侍奉他。但郑庄公每次只是只言片语,说些“正确的废话”,比如“多行不义必自毙”。郑国之中没有人意识到郑庄公城府极深。姜氏和共叔段被表象迷惑,厉兵秣马,迅速谋反,甚至姜氏明目张胆亲自为共叔段开城门。当然,结果只是实现了郑庄公“引蛇出洞”的目的,共叔段分别在两地战败,被迫流亡。之所以不早动手,把危机扼杀在萌芽,其实不难理解。姜氏对郑庄公不公人尽皆知,如果早早动手,很容易被理解庄公复仇,由此容易背负争议和历史骂名,等到姜氏反叛,继而灭之,如此一举多得。郑庄公确实对姜氏有怨恨,后者被发配一个叫成颖(今临颍西北)的地方,庄公发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意思除非你死了,就不要再见了。如果说郑庄公一直表现完美,这可能是唯一感情用事的漏洞。老谋深算的郑庄公显然清楚,自古“孝”是统治的核心环节,若帝王之家无“孝”,对维护统治不利。于是有了下一幕,郑国边疆颖谷的大夫颖考叔向郑庄公献礼,委宛劝导庄公与姜氏和解。可以发现,整个过程相当顺利,郑庄公是主动提及姜氏和誓言并说明悔意的,最终母子最终和解。文中称“遂为母子如初”,这里的初显然不是母子情,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这份情,而是此前“表面的母子关系,内在的仇人”的关系,总之继续维护着统治家族的表面和谐。文章结尾讲颖考叔的孝感染了郑庄公,“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这是冠冕堂皇的说辞,其实更多是郑庄公有意为之,顺水推舟罢了。
简述《郑伯克段于鄢》的写作特点大学语文?
本文的主要写作特点是:
人物性格鲜明、剪裁详略得当、矛盾冲突尖锐、细节生动典型。
拓展及介绍
《郑伯克段于鄢》是春秋时期史学家左丘明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主要讲述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郑庄公同其胞弟共叔段之间为了夺国君君权位而进行的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郑庄公设计并故意纵容其弟共叔段与其母武姜,其弟骄纵,于是欲夺国君之位,庄公便以此讨伐共叔段。庄公怨其母偏心,将母亲迁于颍地,后来自己也后悔了,又有颍考叔规劝,母子又重归于好。全文语言生动简洁,人物形象饱满,情节丰富曲折,是一篇极富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
创作背景
春秋时期,周王室逐渐衰微,各诸侯国之间开始了互相兼并的战争,各国内部统治者之间争夺权势的斗争也加剧起来。为了争夺王位,骨肉至亲成为殊死仇敌。隐公之年(公元前772年),郑国国君之弟公叔段,谋划夺取哥哥郑庄公的君位,庄公发现后,巧施心计,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段,诱使共叔段得寸进尺,愈加骄横,然后在鄢地打败了公叔段,使他“出奔”。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jgdxz.com/post/49872.html
- 转载请注明: 散文网 于 用心散文网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