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歌大全 > 名家散文摘抄片段有出处-求名家散文中的精彩片段?
2020
11-10

名家散文摘抄片段有出处-求名家散文中的精彩片段?

求名家散文片段,极其赏析?

冰心散文欣赏

雨声渐渐的住了,窗帘后隐隐的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

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

闪闪烁烁的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

清美的图画!

凭窗站了一会儿,微微的觉得凉意侵人。转过身来,忽然

眼花缭乱,屋子里的别的东西,都隐在光云里;一片幽辉,只

浸着墙上画中的安琪儿。――这白衣的安琪儿,抱着花儿,扬

着翅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这笑容仿佛在哪儿看见过似的,什么时候,我曾……”

我不知不觉的便坐在窗口下想,――默默的想。

严闭的心幕,慢慢的拉开了,涌出五年前的一个印象。

――一条很长的古道。驴脚下的泥,兀自滑滑的。田沟里的水,

潺潺的流着。近村的绿树,都笼在湿烟里。弓儿似的新月,挂

在树梢。一边走着,似乎道旁有一个孩子,抱着一堆灿白的东

西。驴儿过去了,无意中回头一看。――他抱着花儿,赤着脚

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这笑容又仿佛是哪儿看见过似的!”我仍是想――默默

的想。

又现出一重心幕来,也慢慢的拉开了,涌出十年前的一个

印象。――茅檐下的雨水,一滴一滴的落到衣上来。土阶边的

水泡儿,泛来泛去的乱转。门前的麦垅和葡萄架子,都濯得新

黄嫩绿的非常鲜丽。――

一会儿好容易雨晴了,连忙走下坡儿

去。迎头看见月儿从海面上来了,猛然记得有件东西忘下了,

站住了,回过头来。这茅屋里的老妇人――她倚着门儿,抱着

花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这同样微妙的神情,好似游丝一般,飘飘漾漾的合了拢来,

绾在一起。

这时心下光明澄静,如登仙界,如归故乡。眼前浮现的三

个笑容,一时融化在爱的调和里看不分明了。

早在几十年前郁达夫就说过:“冰心女士散文的清丽,文字的典雅,思想的纯洁,在中国好算是独一无二的作家了……”(《导言》)照此看来,冰心散文的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是素有定评的,她20岁时写成的《笑》就是这样完美统一的典范作品。下面就这一作品的美学意义作一点分析。

《笑》的解析

一 美的意蕴

1.景色美

现实的情景:雨后的月夜,清新,恬静,幽暗,构成“一幅清美的图画”,充满美妙的诗意。“清美”是冰心作品的总体性的审美风格,也是本篇文章写景状物的特定风格。这幅清美的图画,是安琪儿的形象得以浮现的背景,使爱与美恰切地融合在一起。

回忆的情景:五年前的一幕――古道、田沟、流水、绿树、湿烟、新月,十年前的一幕――茅檐、麦垄、葡萄架、海上明月。两幅图画,看似轻描淡写,随意涂抹,细细品味,有形象,有意境,很富于匠心。它们同样是清美风格的图画;也是作者与普通人作心与心的交流的背景,使爱与美恰切地融合在一起。

2.人情美

作者在苦雨孤灯之后,开窗见到“一幅清美的图画”,心头荡漾着美妙的情意;回看屋里墙上,安琪儿抱着花,仿佛才降临人间,“向着我微微的笑”,作者感受到天使的爱,在人与神的交流中,心灵酝酿着升华,这是善的情怀,也是美的情怀;回想五年前和十年前的两个印象,在两幕雨后美景中,小男孩和老妇人都抱着花,“向着我微微的笑”,这是人间的最纯洁最友好的微笑,是美与善调和成的;最后作者领悟到三个微笑具有相同的含义,便感到心灵澄净,仿佛“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这同样是一种美好的情怀。于此再细味“笑”的含义,除了“爱”之外,又可读出“美好”“美妙”的意义。

二 美的赋形

1.“率意”而精巧的结体

本文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1~3段为第一部分,写第一个场景;4~7段为第二部分,写第二、第三两个场景;最后一段写点明爱的主题。线索清晰,层次井然。

苦雨孤灯,只身一人,意有所失,情无所寄,粗看像是闲情生活中一丝半缕感想的随意记写。其实细读起来,除了能感受到崇高的爱和纯洁的美外,还能察觉行文结构的“率意”中的精巧。

文章起始“一幅清美的图画”,为安琪儿的出现作了铺垫;安琪儿的出现,又为后面两个来自人间生活的印象出现作了铺垫。三个场景,都出现了“向着我微微的笑”这句话,成为三个场景的粘连标志。两次说“默默的想”,也成为粘连标志。

“笑”是串连全文的主要线索。三次写笑,前一次是神的笑,后两次是人的笑,神与人的笑的内容、意义自然有所不同,但三个笑统一在一篇文章中,又有相似性,都是为了表达爱。本来后两次笑的意义不甚明确,由于安琪儿的笑的意义在先,它们便借安琪儿的笑而获得了自身确定的意义。因此,三次写笑,是一个合乎逻辑的自然发展过程,也正是作者构思既“率意”又精心的体现。

三次笑,代表着作者感情递进升华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作者心绪不宁,回见安琪儿,若有所思,情感微荡;第二阶段,联想后两个笑,作者心里似乎明白了些;第三阶段,作者总绾三个笑,心里豁然开朗,感悟到了贯穿三个笑的爱的主题,感情达到高潮。三层结构的递进升华是以思想意识活动、情感活动作为动力的。可以说,情感是作品的另一条暗线。

2.清新而精美的文辞

冰心早年对新散文的语言有过自觉的追求,曾主张“白话文言化”“中文西文化”。本文刚一发表,便被竞相选入学校课本,语法学家作了通篇的句式解读。文章写景状物、表情达意显示了很强的驾驭语言文字的功力。上文提到的美好的景物、美妙的情怀,正是通过优美的语言来表现的,辞意双美是本文的一个重要的写作特点。苏轼在评他人画时说:“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自然天成,无意而工,清新俊逸,历来被认为是诗文创作的最高境界。用“天工与清新”来评价《笑》的语言艺术诚不为过。

首先,景物描写纤巧细腻,意味浓厚。全文写了三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屋内,“转过身来,忽然眼花缭乱,屋子里的别的东西,都隐在光云里;一片幽辉,只浸着墙上画中的安琪儿。”三言两语便是一幅凄清优美的图画,背景朦胧,安琪儿凸现,形象感非常强;两个动词“隐”和“浸”字都极其有韵味。第二个场景是在古道上,“田沟里的水,潺潺的流着。近村的绿树,都笼在湿烟里。弓儿似的新月,挂在树梢。”这组合起来的画面,像电影一样一一闪现;无意而工的齐截的句式,像诗语一样琅琅上口。第三个场景是在海边,作者在雨晴之后赶路,“迎头看见月儿从海面上来了,”确是神来之笔!令人想到“海上生明月”的旧诗。这里的个个字都是最平常的字,却描绘出一幅很能激发读者想象力的洗练、优美的画面。

其次,遣词造句化用古今,兼取文白之长。例如,文章开头写景:“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这里有地道的口语,也有化用过的文言词句,都天衣无缝地组合在一起。又如写内心感受:“这同样微妙的神情,好似游丝一般,飘飘漾漾的合了拢来,绾在一起。”文言字词嵌在句中,无拼凑痕迹,将抽象的感受写得好像看得见,摸得着。有的文言字词用得“漫不经心”,却对营造意境起着重要作用,如写窗外情景:“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苦雨孤灯”仿佛是从古诗词中挪移过来的,挪移的不只是词语,更是似曾相识的古远意境,唤醒读者心中渺远迷蒙的感觉。

再有,文章不算长,却用了十来个叠词。“隐隐”“微微”“滑滑”“闪闪烁烁”“飘飘漾漾”等,或表现分寸感,或表现形象感,或表达微妙的内心感受,都很好地表现了现代散文的语言艺术。

求名家散文优美的片段(要出处) 摘抄用?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朱自清 《荷塘月色》

在我看来,冬天是最不浪漫的季节,特别是南方的冬天,它看不到北方的银装素裹,冰天雪地;也看不到西部的万里荒漠,悄无人声.南方的冬天永远都只是一片萧条之色.天很冷很冷,却不带一丝湿润,浸入骨髓的冰凉仿佛要把身体的所有温暖都抽去,只留下如干絮般散漫的冷一团一团的塞在胸肺间。

――冰心《冰心散文》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龙应台《目送》


求名家散文中的精彩片段?

你好,我是【茗叶还争白】,很高兴为你解答。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更多专业的科普知识,欢迎关注我。如果喜欢我的回答,也请给我赞或转发,你们的鼓励,是支持我写下去的动力,谢谢大家。

200字名家美文摘抄 .注名出处作者(3篇)?

  《回音》――席慕容

  站在湍急的流水前,向着对岸的山谷,我一次又一次地高声呼唤,为的是想要聆听,那婉转而又遥远的声音。

  那种比我原来的呼唤要美丽上千倍百倍的声音。

  是不是也正因为如此,记忆中的一切演出,才总会完美得令我们落泪?

  不知道这样是生命给我们的惩罚呢?还是奖赏?

  在时光的幽谷中,不断反复回响着的,是你我心中无数次呼唤的回音吧。

  一次比一次微弱,一次比一次遥远,却又一次比一次地更让人诧异。

  原来曾经是多么粗糙和狂烈的音质,时光如何能将它修饰得这样精致和优雅?

  像这样的行为,可以说是欺骗吗?

  在真正的深谷里,潭水的水色碧青,好像假的一样。

  在真正的爱里,说出来的话也永远令人无法置信。

  真实的现场,我们总是无法接受。

  唯一的方法是将它放进历史之中。

  或者是――写在诗里,画在画上。

  德尔浮就真的画过“回音”。

  月光下,洛神的女子举起手来,仿佛有所追寻,同样的人体,同样惶惑的姿势重复了三次,一次比一次稍稍缩小,一次比一次稍稍退后。

  在画前,我几乎想开始大声呼唤。

  当然,没有人会准许我这样做。

  甚至我自己也不同意。

  于是,我只能夜里,在我的灯下安静等待。

  等待那遥远的声音,从时光的幽谷中向我轻轻传送回来。


  《孤独的行路者》――席慕容

  生命原来并没有特定的形象,也没有固定的居所,更没有他们所说的非遵循不可的规则的。

  艺术品也是这样。

  规则只是为了胆怯与懒惰的行路者而设立的,因为,沿着路标的指示下次下去,他们虽然不一定能够找到生命的真相,却总是可以含糊地说出一些理由来。

  那些理由,那些象纲目一样的理由使人容易聚合成群,容易产生一种自满的安全感。

  但是,当山风袭来,当山风从群峰间呼啸而来的时候,只有那孤独的行路者才能感觉到那种生命里最强烈的震撼吧?

  在面对着生命的真相时,他一生的寂寞想必在刹那间都能获得补偿,再长再远的跋涉也是值得的。


  《谦卑的心》――席慕容

  有一阵子,我住在布鲁塞尔市中心,上学途中必定经过拉莫奈广场,在广场的角落经常有位老太太在那里摆个小摊子卖花。

  有一个春天的早上,天气好冷,行人不多,她的摊子上摆满了黄水仙,嫩黄的花瓣上水珠晶莹,在朝阳下形成一种璀璨的诱惑。我停下来向她卖了一束,她为我小心的包扎起来,然后,在她把零花钱找给我以后,我看到她匆匆地低头画了个十字。

  我觉得很奇怪,忍不住问她:

  “请问你这是为了什么呢?”

  她抬起满是皱纹的脸向我微笑:

  “小姐,我每天卖出第一束花时,都要向天主道谢。”

  以后,每当我想起骄傲的意念时,我就会想起这位卖花的老妇人,和她的谦卑的心。


  《夜营的喇叭》――张爱玲《流言》

  晚上十点钟,我在灯下看书,离家不远的军营里的喇叭吹起了熟悉的调子。几个简

  单的音阶,缓缓的上去又下来,在这鼎沸的大城市里难得有这样的简单的心。

  我说:“又吹喇叭了。姑姑可听见?”我姑始说:“没留心。”我怕听每天晚上的

  喇叭,因为只有我一个人听见。

  我说:“啊,又吹起来了。”可是这一次不知为什么,声音极低,绝细的一丝,几

  次断了又连上。这一次我也不问我姑姑听得见听不见了。我疑心根本没有什么喇叭,只

  是我自己听觉上的回忆罢了。于凄凉之外还感到恐惧。

  可是这时候,外面有人响亮地吹起口哨,信手拾起了喇叭的调子。我突然站起身,

  充满喜悦与同情,奔到窗口去,但也并不想知道那是谁,是公寓楼上或是楼下的住客,

  还是街上过路的。


  《丈人的心》――张爱玲《流言》

  这是个法国故事,法国人的小说,即使是非常质朴,以乡村为背景的,里面也看得

  出他们一种玩世的聪明。这一篇小说讲到阿尔卑斯山上的居民,常会遇到山崩、冰雹、

  迷路、埋在雪里,种种危险。一老翁,有一个美丽的女儿,翁择婿条件太苛刻,大家简

  直拿他没办法,有一个青年,遇到机会,救了老翁的命。他想,好了,一定成功了。另

  一个比较狡猾的青年,却定下计策,自己假装陷入绝境,使老者救他一命,从此这老者

  看见他就一团高兴,吻他、拥抱他、欢迎他,仅是他的存在就提醒大家,这老人是怎样

  的一个英雄。

  看看那一个有恩于自己的,却像见了真主似的,很不愉快,于是把女儿配给那狡猾

  的青年,青年在结婚前,喝醉了酒,说出真心话,老人知道受骗,把女儿收回了――但

  这是太恶俗的尾巴。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