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现代散文 > 对贾平凹散文的评论-贾平凹的散文有什么特点?
2020
11-10

对贾平凹散文的评论-贾平凹的散文有什么特点?

贾平凹的散文有什么特点?

读贾平凹的散文,有如回到儿时,身临其境。他的语言并不华丽,但是有种强大的感染力。散文不比小说,有限的篇幅里容纳的是情感,是体味。一般来说,语言,手法,以及题材和情感都是考量的因素。而贾平凹的散文,读来的感觉则是浅浅地读,深深地悟,一言以蔽之,其散文的特点语言上朴实又富有诗意,情感细腻,意旨深远。

"为什么你可以发语音?"

这本是时下社交平台上网友之间的调侃,意思是某个评论或是回复恰到好处又十分应景,还使得屏幕前的读者不自觉有共鸣,而这样的评论或是回复大多都是人们习以为常的某些句子或短语。贾平凹的散文也是这样,十分接地气,也自带共鸣属性。如果是北方的孩子们,其实在散文《秦腔》中是最能找得到共鸣的,农村里的戏台下,永远是拥挤又热闹的,贾平凹的笔下是极富画面感的:

【左边的喊右边的踩了他的脚,右边的叫左边的挤了他的腰,一个说:狗年快完了,你还叫啥哩?一个说:猪年还没到,你便拱开了!言语伤人,动了手脚;外边的乘机而入,一时四边向里挤,里边向外扛,人的旋涡涌起,如四月的麦田起风,根儿不动,头身一会儿倒西,一会儿倒东,喊声,骂声,哭声一片;有拼命挤将出来的,一出来方觉世界偌大,身体胖肿,但差不多却光了脚,乱了头发。】

这样的乡村图景,本是乱哄哄的场面,场面杂而乱,在他的笔下,寥寥几笔,就是一个小剧场,这样的镜头式描写更加使得读者心领神会。《纺车声声》一文中,家庭遭遇各种变故,母亲一人挑起重重的担子,没日没夜地纺线,文中说"一看见她那凸起的颧骨,就觉得那线是从她身上抽出来的,才抽得她这般的瘦,尤其不忍看那跳动的线团儿,那似乎是一颗碎了的母亲的心在颤抖啊!",这里的文字形容得由皮入里的形容,有画面有余味,母亲辛苦拉着线头缠着线团,实则线头在一丝一丝抽着母亲的血汗。《初人四记》中,作者记叙了儿时玩伴花子姐姐以及儿时那些值得回味的点滴,平实的语言中是真实,有如《浮生六记》的至微之处。

情感细腻如水

贾平凹在《纺车声声》和《祭父》是对母亲和父亲的深情回忆,在这类叙事性的文章中,将写人能够融合为一体并点面结合,写人也是写事,写事也是写社会。对母亲和父亲的真情流露,在文字中也深有体会。在最艰苦的时候,贾平凹心疼母亲,得知自己没回家母亲四处找寻后"我撒脚就往回跑,跪在母亲面前,让她狠狠骂一顿,打一顿,但是,母亲却死死搂住我,让我原谅她,说她做妈的不好。"这里的情感处理得十分细腻,有母亲对儿子的心疼,有儿子对母亲的愧疚,以及母亲对父亲书籍的守护,这样如水般的情感能够于文字中流露,足见作者功底之深厚。《祭父》一文是令人感触最深的,家中长辈离世的悲苦是难以言说的,作者与父亲感情颇深,每次贾平凹回家后,父亲总是喜出望外,"听见我的脚步便从内屋走出来喜欢地对母亲喊:'你平回来了!'",这里短短一句话,便胜过千言万语,而父亲是永远离去了,作者悲从中来,但不写悲:"满院的泥泞里人来往不断,响器班在吹吹打打,透过灯光我呆呆地望着那一棵梨树,还是父亲亲手栽的,往年果实累累,今年竟独独一个梨子在树顶。"梨树是父亲载的,可如今人和树都不在了,在追忆父亲的文字中,是作者经历的生命不可承受之痛,笔触隐忍,情感不减半分。

意旨深远

贾平凹的散文中,所有题材皆可入,所有事情皆可写。在西北乡村的黄土地上,是文化,人情和人性的赞美和哀歌。《初人四记》中,贾平凹的父亲和玩伴花子的母亲都被抓了以后,他们两家人在悲伤中互相帮助扶持、共渡难关,这是人性的善。而在这期间,发生得一件事,却可以一窥当时的社会环境。因为贾平凹喊了句"猪身体健康了,永远健康了!"被隔壁秦家听见了,就去公社告状,理由是辱骂副统帅。作者被公社抓去,被抽了几皮带,最终由于没有证据,作者被放回,可母亲也因此患了心疼病。可见,特定时代下的社会环境不仅伤害了人们的身体,也扭曲了人们的心灵。

作者的笔下,是人,是事,也是人性,是"大散文"中窥见人间世。(作者:不系之舟)

读过贾平凹《废都》的朋友,你们对这部书作何评价?

《废都》: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灰暗精神

贾平凹回忆说,《废都》遭遇风波的关头,很多朋友因为《废都》被禁不敢与他再接近,但当年有两个人力挺《废都》,分别是季羡林和马原。“这一老一少的评价,在我最困难的时候给了我很大安慰。”贾平凹称,“当时季羡林说:20年后,《废都》会大放光芒。消息传过来,我不信,别人更不信,有人还去北大问过季先生,证实了一下,季先生还是那么说。”    

先锋小说代表人物马原认为:“《废都》在中国现当代文学里,‘空前地’把当代知识分子的一种无聊状态描写到极致。”他说《废都》里呈现的知识分子困境有“预见性”:“30年前中国知识分子还耻于谈钱,但是今天,我见了太多作家在权力和金钱面前的卑躬屈膝。我越来越看到身边的一些人越来越像《废都》里庄之蝶那一类人。”马原说,《废都》的当代意义仍然很强,“就像《儒林外史》里强烈的讽喻性,《废都》仍然可以让今天的知识分子‘照照镜子’”。他建议每一个自认为是知识分子的文化人,应该花两个小时重温一下《废都》。    

柳月说,"是你把我、把唐婉儿都创造成了一个新人 使我们产生了新生活的勇气和自信,但你最后却又把我们毁灭了。而你在毁灭我们的过程中,你也毁灭了你,毁灭了你的形象和声誉,毁灭了大姐和这个家。"庄之蝶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唐婉儿被丈夫捉回去遭受性虐待,牛月清死了,阿灿誓死不见庄,柳月嫁给了大正,慧明堕了胎还有汪希眠的老婆。庄爱留情,不知道他有没有觉得对不起他的老婆。牛月清一生为庄操劳,她应该没错吧。那错的又是谁呢?

在书中有很多的性爱描写,性爱描写的意义就在于反差出结局的惨淡。读完《废都》没来由的就感觉很压抑。人总是在自己处在最高峰的时候开始骄奢淫逸,又由骄奢淫逸使自己迷失忘本,进而跌入谷底。没有顶峰的享受,只有谷底的荒凉。

贾平凹在这部小说中突出了废都荒淫荒诞之感。有时作家只是一个管道,他找到一个荒凉的小院,一间合适的房间,一具将病的身躯,他隐居一阵子,快速地写作,如果结果很不平常,那么过程也带那种味道。如果现在看到废都荒淫味,那么必是有一种废都荒淫味曾经生长。那么必定是生长在作家脑袋里吗?当然不是。作家与生活的碰撞非常随机得产生了贾平凹的废都荒淫味,化学反应一般。

书里还有很多其他人,但我印象不太深了。就记得那个收破烂的神神叨叨的老头、还有瞎了一只眼的孟云房,这两个人也都有趣,人也不坏,挺好的。也有那头通人性的牛,以前我觉得马和狗是通人性的,现在看来,也许还有好多动物甚至是植物都怕是通人性的呢。

作为人,我们要活的简单、潇洒,这样我们就会活得快乐。而要活的简单、潇洒,就要为自己而活。我们在这个世上,尊严都是自己给的,活的好与不好,也都是自己挣得。不要怪罪别人,你过得不好,并不是那些过得比你好的人害的。

谢有顺说,《废都》对现代知识分子的空虚无聊的刻画细致而深刻,有超前性和预见性,它的调子可能过于灰暗了,但是它作为知识分子一个精神侧面的反映,还是很真实并令人震撼。近些年它的再版,也表明我国出版界开始以更开放的姿态来面对历史、面对读者的各种阅读趣味。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