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司马迁的评价?
司马迁的一生全部贡献给了《史记》。司马迁和《史记》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名字。评价司马迁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也就是评价《史记》的地位和影响。《史记》是一部空前的历史巨著,同时也是一部杰出的传记文学名著,自成一家之言。也就是说,司马迁集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于一身,在中国封建史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位文化巨人,在世界史上也是罕见的。
作为一个历史学家,司马迁在2000多年前就写出了一部具有世界史性质的中国通史,即纪传体《史记》,在史学史上树立了一座丰碑,开创了一个历史学发展的新时代。《史记》是一部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识见超群的历史巨著,奠定了中国“正史”的基础。嗣后作史,踵其遗轨修成蝉联而下的列朝正史积数有26种之多,即世所谓“二十四史”加《新元史》与《清史稿》,共26种,4042卷,洋洋数千万言,按各史的朝代序列完整无缺地保存下来,故学术界有全史之称。记事起黄帝迄大清,中华民族5000年文化发展的规模体制,载述毕于此编,司马迁的首创之功可与日月并垂悬。
作为一个文学家,司马迁是无与伦比的人物传记作家。《史记》以人物为中心,它系统地叙述了我国古代首尾3000年间各色各样人物活动的历史,展示一长卷光彩夺目的历史形象,篇篇传记都有生动的故事情节,绘声绘色的活动场面及细节描写,生动活泼的口语化语言,直接影响了明清以来的通俗小说和戏剧创作。《史记》的文章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家喻户晓,影响了历代文学大家的成就。唐宋以来古文大家无不熟读《史记》,吸取营养,号称唐宋八大家的韩愈、欧阳修等在古文运动中,就把《史记》作为一面旗帜。在散文发展史上,《史记》也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
作为一个思想家,司马迁最可贵的精神境界和崇高人格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实现了成一家之言的理想;二是不断地勇于探索和创新,创造了划时代的纪传体通史;三是严肃地忠实于信实可靠的历史不与圣人同是非。
这三个方面的合一,铸成了司马迁的才、学、识。下面着重谈谈司马迁的创新与实录。司马迁集史学、文学、思想于一身,是一位难得的全才和奇才。但司马迁不仅仅是学问家,而且是站在时代前列的先觉者。他创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勾勒历史发展大势,这一先觉,乃是以英雄史观取代天命史观,这本身就是思想史上的一场大变革。司马迁并非“人民歌手”,但司马迁又有别于封建正统史家,他突破了愚忠思想的束缚,敢于发挥揭示客观真理的异端思想,反对暴政,同情人民的苦难,并无情地揭露和鞭挞暴君污吏的丑恶,使《史记》具有人民性和民主性的精华。
综合《报任安书》谈谈对司马迁其人其事的理解?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任安,字少卿,曾任益州刺史、北军使者护军等职,《田叔列传》中附有褚先生补记的《任安传》。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后任安因罪下狱,被判死刑,司马迁才给他写了这封回信。关于此信的写作年代,一说是在汉武帝征和二年(前91),另一说是在汉武帝太始四年(前93)。
司马迁在此信中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大胆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还不加掩饰地流露了对汉武帝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满。信中还委婉述说了他受刑后“隐忍苟活”的一片苦衷。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司马迁所忍受的屈辱和耻笑,绝非常人所能想象。但他有一条非常坚定的信念,死要死得有价值,要“重于泰山”,所以,不完成《史记》的写作,绝不能轻易去死,即使一时被人误解也在所不惜。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他在“肠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大业。今天我们读着这部不朽的巨著,遥想司马迁当年写作时的艰辛与坚毅,怎能不对他的崇高精神无比敬佩呢!
报任安书不仅对我们研究司马迁的思想以及《史记》的写作动机和完成过程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并且在文学史上是不可多得的散文杰作,古人早就把它视为天下奇文,可与《离骚》媲美。此文之奇,首先表现为气势的磅礴。作者长久郁积心中的悲愤,借此文喷薄而出,有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其气势之壮阔,令人惊叹。此文之奇,更在于他的纵横开阖、起伏迭岩。作者是坦率的,但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又是极其复杂的,他无意矫饰,但三言两语又无法说清,所以他就一一地如实道来。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如泣如诉;时而旁征博引,时而欲言又止。曲折反复,一波三折,充分表现出笔力的雄健。此外,行文的流畅,语言的生动,骈句、散句自然错落,排句、叠句时有穿插,使本篇在散文形式上也具有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报任安书原载《汉书・司马迁传》,后又收入《文选》,两书文字略有出入。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jgdxz.com/post/46936.html
- 转载请注明: 散文网 于 用心散文网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