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现代散文 > 对余秋雨的当代散文评价-如何评价余秋雨的文学成就?
2020
11-10

对余秋雨的当代散文评价-如何评价余秋雨的文学成就?

如何评价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这本书?

评价余先生的《文化苦旅》,我不敢妄谈,从我读了这本书以后的一点感想说说吧,也算是表达对余先生的敬仰。

一、《文化苦旅》的总体结构。

先说说《文化苦旅》的总体框架,让大家对这本书有个大致清晰的脉络。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如梦起点,用散文渗搀小说的方式讲述了牌坊、寺庙、信客等自己生长的故土上发生过的童年故事。第二部分中国之旅,通过都江宴、莫高窟、天一阁等中华文化符号的思考和西域、山西、杭州等文化名地的亲历,对中华文化的生存状态进行了阐释。第三部分世界之旅,通过新加坡、尼泊尔、印度、欧洲诸国等地文明遗址的所见所思,对中华文明之外的其他文明进行了探寻思考。第四部分人生之旅,通过谢家门孔等令人动容的记事散文讲述了一个个和文化有关让人难以忘却的人生经历故事。

二、《文化苦旅》的精神内涵

文化在人类历史出现以后,才逐渐产生,然后随着人类生命的变化而发达,创造出了无数个文明。人类在寻找文化的时候,其实都是在寻找一个个曾经鲜活的生命痕迹,任何的古迹都是无数的生命在支撑。创造文化的过程其实的痛苦的,总是在历经坎坷以后,才绽放出绚烂。因而这个苦旅并不是说旅行之苦,而是指创造之苦。由创造之苦连接而成的人生旅途,这便是文化的宿命,也就是作者这本书名的由来。作者以独特的手法把人文景观呈现给读者,把深邃的思想传递给读者,把绚烂的文化奉献给读者。其精神内涵有三:

1.人文的自然。作者超越地域,超越时间,在这广袤的大地上、在幽静自然环境里,寻找内心的宁静,达到人与自然的精神和谐统一。

2.历史的厚重。作者借助厚重的历史,将历史变迁、人文景象直接呈现给读者,让读者在历史时空里细细品味。执着地站在历史的道路上找寻遗失的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出路。

3.人生的沧桑。通过对历史文化、对古代文人的追忆,感叹命运多舛,感叹人生沧桑,流露出对生命无法穿透的思索。

也许,泰戈尔《采果集》里的这句话就是对这本书最完美的诠释。

我抛弃了所有的忧伤与疑虑,去追逐那无家的潮水,因为那永恒的异乡人在召唤我,他正沿着这条路走来。

如何评价余秋雨的文学成就?

后学不敢评价余秋雨先生的文学成就,因为一来无此能力,二来这是评论家的事情。 最早拜读余先生的作品,是《文化苦旅》。说来话长,15年前在广西桂林只身勤工俭学的时候,有一天在一个小店,看到这本书,里边除了文化苦旅,还有其他两篇,啥名忘了。牛皮纸封面,5块钱,厚厚的一本,挺重的。后来才知道是盗版的,因为里边有错别字。每天工后躺床上就看。足足看了一个月,看得很慢。也许不是读,是在品。 由于年代久远,内容大多忘了。剩下的印象,只是余先生回忆躲在偏远图书馆搏揽群书,以及随队去非洲,每晚写文化苦旅书稿的场景。 余先生的文字很美,哲思意味浓郁,是用心去讲述的文字。 那段时间,边务工,边阅读,生活简单,思想简单,清清静静的,那种状态真好。《文化苦旅》陪伴走过的那段曰子,温馨如春!

“文化大师”余秋雨出新作《雨夜短文》,你看了(会看)吗?如何评价他的作品?

谢谢邀请。从没看过余秋雨的书。但十多年前在人民网强国博客看过他的博客帖子。实不敢恭维,全秋雨的文化、历史基础知识,有辱作家这个名称。

如,古文致仕,他错误理解为升官。

如,他竟然叫死后二百年的欧阳修、范仲淹登泰州望海楼。

如,孔子周游列国,他称之办天下最大的大学,如今孔子没完成的重担落在了他的肩上,只须有人托他一把。

如,吹嘘自己好学,文革期间无书可读,整天捧着《康熙词典》啃。却不知是《康熙字典》。

在强国博客,本人及网友指出这些低级错误,他竟然死不认错,还恶意攻击他人。最后引发众怒,自觉没趣,自己关闭了博客。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