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公正地评价余秋雨,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谢谢邀请。谈一下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坦诚地讲,做为一个曾经的文学青年和如今的文学中年,我是受到过余秋雨先生作品的浸染的。对于余先生的博学和余先生在文化上的高深造诣和著作等身的建树以及余先生的文采口才,我是怀着十二分的钦敬的。有拙诗可以见证:“秋雨才气干云天,锦绣文章人称羡。散文游记最叫绝,《文化苦旅》广为传。学界大咖不虚谈,通古晓今有实篇。风度儒雅大家范,书生意气眉宇间……”。
做为一个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文化名人,余秋雨发表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文化苦旅》是他文化创作上的一个巅峰,也是一部融合其文化睿智文化思考和人生体验的经典之作。该作品一经发表立即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特别是在文化领域,很多文人学者和大学生争相传颂并以一睹先睹为快事,甚至一度曾出现“洛阳纸贵”的现象。至于在报刊杂志文化媒体上发表的关于《文化苦旅》的评论文章更是连篇累牍,难以计数。之后不久,余秋雨又做为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的文化主评委频频出镜于中央电视台文艺频道的黄金时段,一时间人气飙升,名声大噪。等等这些,给余秋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极大荣光。
然而,好景不长,没出几年,余秋雨遭受了越来越多的批评和诟病,渐渐淡出了文娱圈,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这是怎么回事呢?众说纷纭。我分析可能有这么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获得盛名后的“傲”与“飘”。
发表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文化苦旅》是余秋雨众多作品中的扛鼎之作,给他带来了巨大荣誉。青歌大赛主评委的频频“爆光”又使余秋雨迅速成为知名度颇高的文化“明星”,这可以说是余秋雨最辉煌的一个时期。但是,盛名之后的余秋雨不知是个性使然,还是“返朴归真”,反正是没有敛住过盛的锋芒,俨然以“中华文化第一人”自居,倨傲不谦,派头十足,常常给人一种盛气凌人甚至目中无人的很不舒服的感觉。本来,“文人相轻”就是文化圈里一个相袭已久的痼疾陋习;本来,就有不少人对余秋雨的“爆红”很不服气;本来,就有很多的羡慕嫉妒恨。而盛名后的余秋雨又如此“骄狂自大,笑傲江湖”,自然会招致越来越多的口诛笔伐了。
二,青歌大赛上的“炫”与“酸”。
曾经两年一届的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是从全国范围内发现和选拔青年歌唱人才的重要赛事和平台,也是全国观众的文艺盛筵。余秋雨被聘为青歌大赛主评委,负责歌手文化知识的考核答辩。余秋雨的学识和声望是毋庸置疑的,但他似乎忽略了青歌大赛重在“歌”,文化知识只是对歌手的一个综合评估和考量,结果他给歌手们出了一道道相对高深的“文化难题”,甚至有些题竟然艰涩到连专业文化人士都“愧不能答”。而且余秋雨每每在解题中总是旁征博引,谈古论今,滔滔大论,难免给人一种借机炫耀自己学问高深之嫌。在文化人看来,余秋雨是在显摆,是故作深沉,故弄玄虚。在参赛歌手看来,余评委是在为难他(她)们,在很多观众看来,余老师做的有些过了,是迂腐或者说是“酸”等等。可以肯定,余秋雨对青歌大赛评委这个兼职很是尽心尽责的,也很投入,但也许是不得要领吧,总之,他是付出了很多,效果却是不尽人意。
三,婚姻传闻中的贬与损
余秋雨有过两次婚姻,第一次婚变就传闻有各种各样的说法,这里暂且不表。第二段婚姻是跟马兰结为伉俪。大家知道,余秋雨是文化界名流和大家,气度不凡。马兰同样是著名的文艺界人士,当年安徽黄梅戏的当家花旦,是集戏、歌、舞和影视表演于一身的大才女,而且貌美如花,气质高雅。马兰当年嫁给大自己近二十岁的余秋雨也曾引起过一番轰动。祝贺者有之,赞许者有之,唏嘘者有之,为马兰惋惜者也有之。笔者曾写诗赞道:
“春风轻拂兰花艳,金曲绕梁送宛转。《西游记》里美煞眼,《张玉良传》含幽怨。影视戏曲都能演,风情万种人人赞。最叫好是黄梅戏,红遍江北又江南。秋雨潇潇随风潜,兰叶花香无须掩。珠联璧合成百年,道是一对好姻缘”。
余秋雨和马兰结为伉俪后,有一段时间也不断听到这对夫妇如何恩爱体贴的传闻。但是多年以后,忽然传出余秋雨又喜欢上一年轻女子欲与马兰分手的绯闻,众口铄金,对余秋雨的贬损更是接踵而至。然而又是几年过去了,余秋雨和马兰还是好好的两口子。
笔者以为,越是有学问的人越有个性。对于余秋雨的诟病,有些可能是余秋雨的美中不足,有些可能是余秋雨的性格和性情使然。
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余秋雨虽然是个地地道道的文化人,大学问家,但也不可能没有缺点缺憾和疏乎失误。我觉得,余先生的作品给人们带来那么多的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这才是最重要的。
你如何看待余秋雨和他的散文?
谢邀。
余秋雨其人大名鼎鼎,几乎著作等身,是一个学者型人物。
熟悉余秋雨,就是从他的散文开始的。他的散文----一个王朝的背影折服了很多人,包括本人在内。还有他的散文集文化苦旅,霜冷长河等,最近还发现了他的字,也具有自己的风格,是为文人字体,颇有几分潇洒自如。
余秋雨广泛的认知于大众,还是他受邀担纲青歌赛的评委起始。其人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一直在卖弄他的那点儿学问,时间长了,就被人诟病了。
反感余秋雨要从他的个人生活说起。
大家想必都知道黄梅戏名家马兰,那个貌美如花的绰约女子,歌喉婉转,余音绕梁,绝对不可多得的演艺名角儿。
马兰的前任出了车祸,万念俱灰的马兰心志颓丧任由飘萍,余秋雨就在此时趁虚而入,强大的攻势终将一代名伶收归帐下,让人慨叹一朵鲜花。。。事情的关键节点不在马兰以身相许,而是余秋雨当时已然名花有主,是为人夫,为了一个马兰,斩断了和前任的浓情蜜意,抛别家业,追求马兰,最后终于获得美人青眼相加,委身下嫁。
这个事件被披露出来以后,余秋雨声名扫地,行迹狼藉,声讨怒骂不绝于耳,君子的外衣被无情剥下,惨兮兮混迹于高等学府院校,音讯杳无。
个人以为:抛开余秋雨的个人品行不论,其人的文字还是颇见功力的,也是一个可以荣膺很多光环的散文作者。
谈谈余秋雨散文艺术风格的认识和评价?
艺术风格的认识: 他的散文追求一种情理交融的雅致语言,并且“语言在抒情中融着历史理性,在历史叙述中也透露着生命哲理”。余秋雨选择恰当的、富有诗意、表现力的语言加以表达,这些语言具有诗的美感,从而把复杂深刻的历史思想和文化说的深入浅出,平易近人,可读性很强。同时他还综合运用对偶、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大段的排比,对偶增强了语言表达的力度,构成了一种语言的气势,使语言不矫揉造作,装腔作势,平淡无味,而富有了张力,富有了文采。余秋雨娴熟地运用了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还采用了小说笔法、戏剧的笔法、镜头特写等多种手法,这对于烘托主题,使文章内涵更深刻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评价: 余秋雨散文作品中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那就是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与其他一些所谓文化散文家相似,余秋雨的作品更透着几丝灵性与活泼,尽管表达的内容是浓重的。余秋雨利用他渊博的历史知识,丰厚的文化功底,将历史与文化契合,将历史写活、展现,引起读者反思、追问,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的作品已渗透了文人的忧患意识和良知,这点也许是最重要的。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生于浙江省余姚县,现任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中国著名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散文家。 1966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1980年陆续出版了《戏剧理论史稿》《中国戏剧文化史述》《戏剧审美心理学》。1985年成为当时中国大陆最年轻的文科教授。1986年被授予上海十大学术精英。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荣誉称号。 2011年被授予甘肃联合大学荣誉教授。 2010年起担任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jgdxz.com/post/46903.html
- 转载请注明: 散文网 于 用心散文网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