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歌大全 > 名家散文书目-名家写食物的散文有哪些?
2020
11-10

名家散文书目-名家写食物的散文有哪些?

《朗读者》名家散文典藏系列图书有哪些?

《朗读者》是董卿20多年电视经验的一次全情绽放,她不仅担纲节目的主持工作,还首次担当制作人。

今天你朗读了吗?朗读是学生时代的事吗?或者只属于小部分人,比如主持人、朗诵家。董卿说,朗读属于每一个人,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就是她的《朗读者》。《朗读者》于2月18日首播,首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朗读者有知名演员濮存昕、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还有从四川成都鲜花山谷里走来的普通夫妇等。一个个有故事的人通过声音传达文字,通过文字传达情感。

名家写食物的散文有哪些?

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饮食吃食,不光可以填饱肚子,解决温饱,有时候更是人生的一种乐趣。为此,“食物”“饮食”等题材的内容也时常出现在一些文学大家的作品中,让人读起来津津有味。

?

今天就来给大家介绍4本名家写食物的散文书,它们分别是汪曾祺的《万事有心,人间有味》、蔡澜的《碗净福至》、林文月的《 饮膳札记》、蔡珠儿的《红焖厨娘》

?

(1)汪曾祺《万事有心,人间有味》

汪曾祺作为美食圈扛把子,曾用一枚咸鸭蛋向全国人民安利了高邮。细细读过他的作品才发现,老先生的字里行间处处透着对着生活的热情与爱,他写小人物、写美食、写人间草木。

汪老先生写字、画画、做饭,把普通的日常活得有情、有趣、有味,并把他对生活的热爱通过一字一句传达给世人――生活是美好的,人是有诗意的。

透过汪曾祺的独特视角,生活里每一处细小的平凡都变得美丽灿烂。

?

?

(2)蔡澜《碗净福至》

蔡澜先生在他的《碗净福至》中有许多对美食的描写。

他描摹各色风味,趣品百态世相。

写佳肴美食,也是写别样的风土人情和世相人心。

既有对各地美食的悉心记录,也有对生活中常见食材的独特解读。

台湾失传的办桌菜,小樽鱼市的八角鱼,

难得正宗的潮州味,舍命一吃的河豚宴……

食物诱人的香气仿佛能从书里冒出来,

最终又投射在我们的平凡生活里,化作用心对待的一日三餐。

吃,也是一种学问。有时候,吃是一种很个人化的行为。有时,我们吃的不是食物,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乡愁。

?

(3)林文月《?饮膳札记》

翻开书的正文,看到林先生记下的十九道菜,不由惊叹,原来菜谱也可以这样写,这样随心的说着,就象一个优雅的妇人,正在厨房里忙碌着,一边忙着一边轻声说着,看书时,我的脑子里真的一直浮现出这样的画面,这样的画面真的衬得起“优雅”两个字.....

林先生做菜不单是为了填饱肚子,还有精心安排宴客时的喜悦心情,还有看到客人吃得津津有味时满足的心情。

看林先生的书,除了看到她细细记录的这十九道菜的做法,也看到她宴客时的心情,以及对宴客时欢谈的怀念和留恋,更有对早年温馨亲情的怀念。

?

?

(4)蔡珠儿《红焖厨娘》

《红焖厨娘》以汉字下厨,用文字烹饪。它从鲜啖、煮炒、蒸熬、焖烤、挑嘴、外食等方面详述各味美食、各色食材的身家故事、料理方式与作者自己的私房心得。

做厨娘其实是件累人的事情,她却很乐于享受,花好几天准备材料做家乡的粽子,反复不同材料尝试,最后自己吃不上几个,都乐于分给朋友分享了,自己试验积累的秘诀也一一贡献在书中,热爱美食热爱厨房的人最享受的是整个做菜的过程吧。

她把每样食物的热爱写的丝丝入微,俏皮可爱,一点也不觉得繁复,而是愿意一口气看完。





请推荐几本文风安静的名家散文集?

杨绛先生曾说读书好比串门,若要拜谒知名的作家学者,选散文来读当属了解作家文风与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的捷径。推荐现当代名家散文精选集,如果每天坚持1-2个名篇,仿佛沧海之中捡拾熠熠生辉的珍珠,更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阅知体验吧。 本人阅读经验较为粗浅,简单谈谈给予感动比较深的作家作品。 “都说世相迷离,我们常常在如烟世海中丢失了自己,而凡尘缭绕的烟火又总是呛得你我不敢自由呼吸。千帆过尽,回首当年,那份纯净的梦想早已渐行渐远,如今岁月留下的,只是满目荒凉。”民国才女林徽因,造就了一个时代的传奇,是爱,是美,是人间四月天。 “灯光绿黯黯的,更显出夜半的苍凉。在暗室的一隅,发出一声声凄切凝重的磬声,和着轻轻的喃喃的模模糊糊的诵经声。。。”《流言》是爱玲先生的随笔散文集,仿佛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精辟妙句颇多,可以与小说的阅读相辅相成。爱玲先生本人对于流言的解释如下:“以前《流言》是引一句英文――诗?Written on water(水上写的字),是说它不持久,而又希望它像谣言传得一样快。我自己常疑心不知道人懂不懂,也从来没问过人。” “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林清玄先生的散文关注现世人生,禅意悠远,显现博大的悲悯情怀。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龙应台女士的《目送》 ,写尽人间至情的不舍与无奈,照见生活的幽微,强大的文字把控背后藏着冷静释然的心。 “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史铁生先生的《我与地坛》,充满哲思与对于生活静水深流的爱。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