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黄河的散文或诗文?
倾听黄河(散文) 李雪峰 远远我们就听见了那低沉的吼鸣,像远方隐隐的奔 雷,像一万张牛皮大鼓被纷纷沓沓地一起擂响。天空里 的一钩弯月,和洒在夜幕上青铜钉般散落的星星,都十 二分迷蒙。许是夜风把惊涛骇浪的飞沫远远地吹洒过来 了,温馨了风缕,温馨了夜色,霏霏地浅浅地润湿了我 们的眉发和呼吸。 我们疾步迎着那涛声奔去。那喧嚣,也急切切朝我 们的耳鼓汹涌而来。 终于,我们站在了那动人心魄的涛声里。 这就是黄河!就是比我们人类的历史还要源远流长 ,比我们的生命还要年轻,比我们的青春还要饱满和激 荡,永远充满骚动,充满灵性,充满奔放的滔滔不息的 黄河! 我们站在岸边被惊涛飞浪拍溅得訇訇作响的岩石上 ,苍茫的夜幕里,看不见流水,看不见浪涛,我们只能 静静地伫立着,从涛声和河风里倾听这条大河,结识这 条从唐诗宋词的飞韵里,一泻古今的灿烂大河。 仿佛一支奔突的马队刚刚离去,而另一支马队的一 万只铁蹄又奔突而来。轰―――哗―――,轰―――哗 ―――,一浪推卷着另一浪的余音,没有间歇地急骤地 擂在我们屏气凝神的胸膛上。一声浪涛里挟卷着漫天的 飞雨碎沫,凉凉地溅了我们一头一脸。在轰鸣的刹那, 岸在颤栗,脚下的大地也猛地一抖,仿佛要沉陷,然后 那轰鸣又从大地深腹沉闷地反弹了过来。浪涛的轰鸣, 和大地恢宏的回声,震耳欲聋地把我们夹击在中间,震 击得我们摇摇晃晃。 足足有半个钟头。黄河让我们领略了它半个多钟头 的恣肆和狂放、恢宏和雄浑,就渐渐收敛了,渐渐风平 浪静,渐渐恬静了下来。我从此才真的知道黄河是富有 灵性的,就像一个坦荡胸怀的人,他让你认识的不仅是 他的阳面,而且还有他不灿烂的另一面。 有几盏星星一样的灯,从黛黑的远方飘飘摇摇地漂 下来。那灯在静静流淌的水声里,一点一点明明灭灭地 近了。渐渐就听见那悠闲缓慢的摇橹击水声。像一双母 亲的手,轻拍着静静睡去的黄河,充满慈祥,充满爱抚 。有几只水鸟,冗长地啁啾着,羽翅的扇动声和在舒缓 的水流里,像是几声悠远的古筝声韵,幽幽地流远了。 船近了。但看不清是乌篷,还是舢舨,只是?乃? 乃地漂着。有缠绵的渔歌月光似地飞落过来,那歌声轻 纤,淡泊,含着温馨的水汽,和着水流的起伏,轻风一 样地婉转着。 我们一直站到月噙西山。谁也不说话,只是默默地 谛听着。 同行里有朋友叹息说,没有看到黄河的浑黄和苍茫 。我想,聆听黄河的声韵难道不比见到黄河更深刻吗? 就像倾听音乐,虽然看不到它所表达的那一种意境,但 通过音符所意想的境界,比那种起初的风景更高远更优 美。 黄河啊,我从我的耳朵里看到了你,我从一支雄浑 而清丽的音乐里看到了你
描写黄河的著名散文的名字?
它是气势磅礴的,也是柔情婉转的。它流经的区域是绿色的生态屏障,也是多彩的经济地带。它滋养的土地上创造出璀璨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也是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不竭动力。它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犹如一条巨龙,黄河劈开青藏山川,穿过高原峡谷,出壶口、跃龙门、闯三门峡,行程5464公里,流经9个省区,九曲十八弯,奔腾入海。“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是诗仙笔下的黄河,其源头之高、流程之远,如挟天风海雨般迎面扑来。远古的风穿过低吟的浪花,滚滚黄河水悠悠讲述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发展故事。黄河之水天上来(油画) 黄建南远古时代,黄河流域气候温和、森林茂密、土地肥沃,我们的祖先选择在这里繁衍生息。自夏朝至北宋的3000多年间,黄河流域始终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历代王朝多在此建都。黄河岸边,留下了当时中国人生产生活、行军打仗的诸多痕迹,数不尽的“黄河故事”见诸史册,成为中小学语文课本里的经典篇章。“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战国末期,秦赵两国在黄河边的渑池相会,这样的史实背景下,史学家司马迁生动讲述了廉颇负荆请罪与蔺相如将相和的精彩故事。“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贾谊《过秦论》,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三册)在秦始皇眼里,高耸的华山、汹涌的黄河就是坚固的城防,他“仁义不施”,以暴虐治天下。西汉名士贾谊以此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总结秦速亡的历史教训,引人深思。“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黄河边上,暮色苍茫之中,女战士木兰枕戈待旦,儿女情怀终在战场上百炼成钢。这样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被记录在北朝民歌里,流传千古。黄河涌进大地回春(中国画) 万鼎黄河,是古代中国朝代更迭、战事频发的宏大背景,是历史长河中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中国人的高光时刻。千百年来,黄河滋养着流域内亿万居民百姓,也曾肆虐四野、祸害生灵,给两岸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寡人之于国也》,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三册)战国时期,梁惠王就为黄河沿岸老百姓遭遇饥荒而反复迁徙居民。“据科学家研究,黄河发生变化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秦朝以后,黄土高原气温转寒,暴雨集中。加上黄土本身结构松散,很容易受侵蚀而崩塌,助长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进入黄河。二是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放牧,使森林毁灭,草原破坏,绿色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黄土高原失去天然的保护层,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多淤、多决、多徙”的黄河,在2000多年间决溢1500多次,改道26次。从大禹治水到潘季驯“束水攻沙”,从汉武帝“瓠子堵口”到康熙帝把“河务、漕运”刻在宫廷柱子上,数千年来,智慧的中国人民想尽办法解决黄河断流、决溢等难题。“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浪淘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诗人刘禹锡的诗句形象地描述了黄河的含沙量之多。的确,黄河是全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每年携带16亿吨黄沙奔流向东。黄河宁,天下平。“把黄河治理好,关键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让它随心所欲地流进黄河。新中国成立后,科学家已经为治理黄河设计了方案。他们认为黄土高原地区应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一定要保护好森林资源,使失去的植被尽快恢复。”(《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黄河,是中国人民科学认识和治理大江大河的重要见证,是一代代中华儿女上下求索追求幸福生活的生动写照。九曲黄河,奔腾向前,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王维《使至塞上》,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唐人的诗词意境宏阔,黄河沿岸的北国风光尽收眼底,反映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的“边塞诗”也在诗人们的反复吟咏中进入黄金时代。 登鹳雀楼(书法) 雒三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这首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短短二十字,缩万里于咫尺,寓哲理于简言,以千钧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壮丽景象和磅礴气势,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毛泽东《沁园春・雪》,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置身于北国雪景之中,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直抒胸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是何等的自信与豪迈!这样的豪情壮志,正是源于黄河凝聚起的强大精神力量。“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梁衡《壶口瀑布》,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在中国人心里,黄河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体现出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坚韧刚强的民族品格。“啊,朋友!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又坚强!这里,我们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赞歌。”(光未然《黄河颂》,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高山之巅、黄河之滨,“伟大而又坚强”的民族精神巍然耸立,激励着中华民族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黄河之水天上来(油画) 黄建南70年不决口、20年不断流、先后抵御12次大洪水……正是在民族精神的鼓舞和支撑下,党领导人民开创了治黄事业新篇章,创造了黄河70年岁岁安澜的历史奇迹,实现了黄河治理从被动到主动的历史性转变。黄河,是祖国壮美河山的一抹亮色,是中华儿女在民族精神激励下接续奋斗砥砺前进的鲜亮底色。大河流日夜,慷慨歌未央。现如今,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蓝图已绘就,“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的号角正吹响。黄河,不舍昼夜地奔向未来,必将成为持续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jgdxz.com/post/34643.html
- 转载请注明: 散文网 于 用心散文网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