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散文 > 关于食物的散文-名家写食物的散文有哪些?
2020
11-05

关于食物的散文-名家写食物的散文有哪些?

汪曾祺的诸多“饮食散文”中,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汪曾祺不仅是一位作家,也是一位美食家,他说“安身之本,必资于食。四方食事,亦可明心见性。”汪曾祺写过不少关于美食的文章,从家乡的食物和野菜写到豆汁和干丝,从内蒙的手把肉写到昆明的菌子,他也写吃食和文学的关系,以及旅食和文化的相互影响。

记得汪曾祺写过文学、美食对生活的影响:

“一个文艺工作者、一个作家、一个演员的口味最好杂一点,从北京的豆汁到广东的龙虱都尝尝……口味单调一点、耳音差一点,也还不要紧,最要紧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

印象深刻的是汪曾祺的饮食散文里,不仅着重挖掘各种美食特产的历史、吃法,还细致地描写了美食背后的人情与味道,读来让人感受到那些食物,如手把肉、咸鸭蛋、鸡枞菌、炒米焦屑,不是单调的食物,它们的背后还牵扯着人与人的关系,融入到人们的平凡生活之中,它们带着人们的某些特殊记忆,使人时时刻刻充满回忆,让人带着对食物的亲切与敬畏之心,从而更热爱当下的生活。

举几个例子:

写买牛肉:

“我于是尽了一趟义务,把她请到一边,讲了一通牛肉做法,从清炖、红烧、咖喱牛肉,直到广东的蚝油炒牛肉、四川的水煮牛肉、干煸牛肉丝……”

写昆明的菌子:

“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炒牛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人晕倒。”

写故乡的炒米:

“小时读《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觉得很亲切。郑板桥是兴化人,我的家乡是高邮,风气相似。这样的感情,是外地人们不易领会的。”

有哪些跟美食有关的小说或者散文值得推荐?

有哪些跟美食有关的小说或者散文值得推荐?

我是文化领域创作者森屿屿,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看到美食类的小说能想到很多作品,但如果想要满足题者的需求能开阔眼界了解世界各地美食,我想到了《中国食辣史》这本书

  • 提起美食类小说,能想到的有很多,比如:陈晓卿的《至味在人间》,袁枚的《随园食单》,虞宗的《食珍录》,陶谷的《清异录》。这些古今的美食著作除了能让我们知道一些曾经流行的吃食之外,更是一种了解饮食背后文化的一种方式


这些书籍除了介绍美食,其实也从侧面反应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文化水平,可以说不同时期的饮食都是具有当时社会的文化经济烙印的,我们在了解过去的饮食的同时也是了解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

  • 尽管前面提到很多古老的关于美食的文献,但我国对于系统描述饮食的文献却是寥寥无几,而《中国食辣史》的作者排除万难终于写出了一部关于辣椒是如何传入中国,并逐渐的被国人引进食谱中的过程进行了乡试的描述,这更像是一种不同文化碰撞融合产生中国特有的食辣文化


不同于其他美食小说或者散文的简要介绍,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清晰的告诉我们出现在我们食谱中百年之久的辣椒征服中国食客味蕾的进击史。这本书不单纯讲述辣椒,也不是一味的介绍和辣椒有关的菜肴,而是深刻的描写了辣椒征服中国人味蕾的过程,怎么由一个外来物种取代本土辛辣食材而霸于榜首。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个外来物种如何在异国他乡安身立命,重点是要有能融入本土文化的本领,而辣椒做到了,事实证明它也做的非常好。


个人认为如果不是烹饪美食的爱好者,了解一个物种诞生和兴起的渊源远比单纯描写美食要有趣的多,因为这背后支撑它的是悠久的历史文化。

但如果想要特别契合题主想要开阔眼界了解世界美食的目的,我认为看相关的饮食纪录片会更加符合需求

  • 提起美食多数人会想到爆火的《舌尖上的中国》系列,不仅征服了中国人,甚至外国人都被吸引,这也是中国悠久饮食文化的魅力


如果喜爱美食其实远不止这些,在视频播放app上随便一搜都能看到许多记录各地饮食文化的纪录片,如:《寻味顺德》,《一城一味》,《中国美食探秘》,《味道云南》等都是记录我国各地不同的饮食文化,其实还是相当有趣的,在了解不同地方的美食同时还能学到很多地方不同的风土人情。


  •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物不仅是裹腹的身体必需品,食物的发展和更替更是人类文明的更替史

小小的一个食物原料到走上餐桌,经历的除了时间更是不同地区人们对生活的态度,一顿饭里包含了生命的兴起到最终的落幕,看似不起眼却又蕴含很多道理。人生百味全部蕴含在滋养我们生命的食物里。

你读过著名作家汪曾祺谈美食的散文吗?

汪曾祺作品选集有一本《四方食事》,是以他的一篇散文的名字为书名的。全是选的他有关美食和茶烟等作品。比如《豆腐》、《无味》、《罗卜》、《故乡的野菜》、《干丝》、《四方食事》、《口蘑》、《马铃薯》等。

他的散文,语言幽默、活泼、从容又自然,就像跟你聊家常。看到他笔下的美食,常常读着,不由自主地咽口水。恨不得放下书本,恨不得立刻去尝尝这些美食。这是汪曾祺文字的魅力之处。不过,也有些美食,被汪老写得生动形象。我看着直摇头,怎么想象着,也不会好吃,比如龙井茶包饺子,有几个人唱过这种独特的美食的?我想着,无论怎么调制,味道也不会好吃吧。

《五味》在文章的结尾,汪老这样写道:

茶可如馔,制为食品。杭州有龙井虾仁,想不恶。裘盛戎曾经用龙井茶包饺子,可谓别出心裁。日本有茶粥,《俳人的食物》说人小聚,食物极简单,但唯“茶粥”一品,万不可少。茶粥是啥样子?我曾用粗茶叶煎汁,加大米熬粥,自以为这便是“茶粥”了。……曾经吃过一块龙井茶心的巧克力,这简直是恶作剧!

看到这些,忍不住哈哈大笑。可以想象这个面容慈善,穿着好不讲究的小老头,用笔写下这段文字时的表情,有多可爱。简直像个孩子似的,让读着笑得不行,他却一脸无辜。

认识汪曾祺的幽默、大度和豁达,在他的文字中随时都可以感受到。比如他的散文《随遇而安》:

我当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

他说他最初不是右派,是后来“补课”补上去的,因为当时他们系统指标不够。当时汪老是刊物编辑。虽然这篇文章读起来轻描淡写的,其实对他打击很大,差点因血压高犯病。

?

汪曾祺散文中关于美食的散文中,我最喜欢他的《马铃薯》,文章语调看起来轻快、从容,其实文字背后的情感是忧伤的,也很无奈。他被发配到张家口沙岭子农业科学研究所劳动。在那里,他画了成为中国蔬菜图画经典的《中国马铃薯图谱》。特殊的年代造就特殊的成就,就是当初看起来匪夷所思的行动,成为现在的佳话。

在摘掉帽子后的轻松时间里,他开始天天画马铃薯,画马铃薯的叶子,也画马铃薯的花。

上个月我外甥女结婚,嫁到泰安附近的肥城县。一路上我们看到整齐的庄稼,怎么也看不出是什么。待下车问正在浇地的农民,才知道一路上茂密齐整的庄稼,是马铃薯,就是我们当地说的土豆。听到他们说土豆时,我立刻就笑了,我想起汪曾祺这篇散文《马铃薯》。

没看过汪曾祺散文而又喜欢写散文的,我觉得应该好好读读他的散文,大有裨益的。

我喜欢汪曾祺的作品,包括文字和小说。汪曾祺的文字风格,有了一定阅历,年龄越大越能体会到他文字的真谛。汪曾祺的人生态度和文字风格,值得现在文人学习。

他的小说的好处,在于文字平淡、质朴,沉静而从容。向你叙述一个不算惊心动魄的故事。他笔下的人物,一般服是生活在社会底层下的小人物。正因此,这些人物更能打动作者的心。

文革期间样板戏京剧电影《沙家浜》是汪曾祺的编剧。即便好多中老人不认识汪曾祺,也知道《沙家浜》,虽然是样板,也是经典。可惜,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不喜欢读传统文学作品,更不会认识汪曾祺了。

还好,还有我们!

?




名家写食物的散文有哪些?

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饮食吃食,不光可以填饱肚子,解决温饱,有时候更是人生的一种乐趣。为此,“食物”“饮食”等题材的内容也时常出现在一些文学大家的作品中,让人读起来津津有味。

?

今天就来给大家介绍4本名家写食物的散文书,它们分别是汪曾祺的《万事有心,人间有味》、蔡澜的《碗净福至》、林文月的《 饮膳札记》、蔡珠儿的《红焖厨娘》

?

(1)汪曾祺《万事有心,人间有味》

汪曾祺作为美食圈扛把子,曾用一枚咸鸭蛋向全国人民安利了高邮。细细读过他的作品才发现,老先生的字里行间处处透着对着生活的热情与爱,他写小人物、写美食、写人间草木。

汪老先生写字、画画、做饭,把普通的日常活得有情、有趣、有味,并把他对生活的热爱通过一字一句传达给世人――生活是美好的,人是有诗意的。

透过汪曾祺的独特视角,生活里每一处细小的平凡都变得美丽灿烂。

?

?

(2)蔡澜《碗净福至》

蔡澜先生在他的《碗净福至》中有许多对美食的描写。

他描摹各色风味,趣品百态世相。

写佳肴美食,也是写别样的风土人情和世相人心。

既有对各地美食的悉心记录,也有对生活中常见食材的独特解读。

台湾失传的办桌菜,小樽鱼市的八角鱼,

难得正宗的潮州味,舍命一吃的河豚宴……

食物诱人的香气仿佛能从书里冒出来,

最终又投射在我们的平凡生活里,化作用心对待的一日三餐。

吃,也是一种学问。有时候,吃是一种很个人化的行为。有时,我们吃的不是食物,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乡愁。

?

(3)林文月《?饮膳札记》

翻开书的正文,看到林先生记下的十九道菜,不由惊叹,原来菜谱也可以这样写,这样随心的说着,就象一个优雅的妇人,正在厨房里忙碌着,一边忙着一边轻声说着,看书时,我的脑子里真的一直浮现出这样的画面,这样的画面真的衬得起“优雅”两个字.....

林先生做菜不单是为了填饱肚子,还有精心安排宴客时的喜悦心情,还有看到客人吃得津津有味时满足的心情。

看林先生的书,除了看到她细细记录的这十九道菜的做法,也看到她宴客时的心情,以及对宴客时欢谈的怀念和留恋,更有对早年温馨亲情的怀念。

?

?

(4)蔡珠儿《红焖厨娘》

《红焖厨娘》以汉字下厨,用文字烹饪。它从鲜啖、煮炒、蒸熬、焖烤、挑嘴、外食等方面详述各味美食、各色食材的身家故事、料理方式与作者自己的私房心得。

做厨娘其实是件累人的事情,她却很乐于享受,花好几天准备材料做家乡的粽子,反复不同材料尝试,最后自己吃不上几个,都乐于分给朋友分享了,自己试验积累的秘诀也一一贡献在书中,热爱美食热爱厨房的人最享受的是整个做菜的过程吧。

她把每样食物的热爱写的丝丝入微,俏皮可爱,一点也不觉得繁复,而是愿意一口气看完。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