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花的学校》为例,谈一谈儿童散文的主要美学特征,并说明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
课文以儿童的视角描绘了一群活泼天真,渴望自由的花孩子,通过丰富的想象,把孩子和妈妈之间的感情表达得自然深厚,同时也从心灵深处体验到了作者所要表达的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花儿们在雨里“走着”、“跳着”诗人是用上了拟人的手法,将花朵赋予了人所能做的动作,形象地将花儿活泼可爱的样子描写了出来,表达出诗人非常喜爱花儿的思想感情。
扩展资料:
在《花的学校》里这篇课文中作者眼中的花儿们是美丽、可爱的,本文是选自泰戈尔《新月集》里的一首儿童散文诗,诗人以清新流畅的笔触,勾画出甜美纯净的儿童世界;诗人巧妙地从孩子的眼中叙述花们的活泼、可爱、美丽、向上,全诗充满了童真童趣,充满了丰富奇妙的想象。
漂亮的花,人们都只是惊叹、羡慕她开花时的美丽,并没有意识到它还在芽儿的时候,经历了多少艰苦的奋斗和巨大的牺牲, “明艳”就是指色彩鲜明、艳丽.“明艳”一词,形象生动。
儿童散文的艺术特征是什么?
儿童散文的特点(一)抒发着儿童认同的感情(二)追求富有儿童情趣的诗意美(三)带有故事性的叙述方式(四)具有示范作用的语言表达儿童散文有各种不同的分类方法:按其内容表达,可分为儿童叙事散文、儿童抒情散文、儿童议论散文;按其表现格式,可分为随笔、小品、杂文、札记、素描等。儿童散文也有种种表现体式:冰心的《陶奇的暑假日记》是日记体;赵树理的《给女儿的信》是书信体;朱德的《母亲的回忆》是传记体;冰心的《寄小读者》既是书信体,又是游记体;而任大霖的《童年时代的朋友》则是近于小说的故事体;冰心的《咱们的五个孩子》则是近于报告文学的特写体等。
儿童散文结构的特征是什么?
散文要抓住线索,理清作者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的立意。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抓住散文中的线索,便可对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本领的鉴赏,从而透过散文的“形散”的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散文的篇幅一般不长,形式自由,能广泛、及时地反映社会,不要求有完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可以采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艺术手法。一种文学体裁,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散文主要分叙事性散文,抒情散文和哲理散文。 散文的结构作为一种由生活事件各个部分组成的整体存在形态,具有共时和历时的双重秉性,表层结构和潜在结构的多重语义。散文结构不应仅仅指文章的外部组织方式,而应是创作主体的意识、情感、思想,特别是独特的生命体验转化为物质形态的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优秀的散文作品所呈现出来的结构形态,总是主观和客观的结合、外部和内部的圆融,规范和独创的和谐。所以,无论是建构散文的诗学理论,还是研究现代散文的主要构成因素,都不能回避散文的结构。纵观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散文结构,我们看到,形式结构和情节结构的散文仍然占着相当的比重。也就是说,有不少散文仍遵循传统的文章做法来结构散文,或围绕某个事件组织材料,或采用线索串珠式将一些生活片段连缀在一起,或用某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物象串起一系列人事,铺陈而成文章。这类散文的共同特征是讲究开头和结尾、中段有照应、有伏笔,整篇作品起承转合、曲折有致、严谨精巧。应当承认,侧重于形式结构和情节结构的散文由于一般来说篇幅较短,加之主题集中,表意清晰,结构易于把握,因此这类散文颇受到上了年纪的读者特别是中学教师的欢迎,但在肯定这类散文的同时也应看到,这类散文的结构毕竟是一种侧重于外在层面的“线性结构”或“常规结构”,因此它不是我的研究的重点。我的研究重点是超越“线性结构”和“常规结构”的情绪结构,心理结构、意象结构和寓言群落结构。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更高级别的结构。这些结构的表现形态:1)情绪结构 2)意识结构 3)意象结构 4)寓言结构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jgdxz.com/post/34405.html
- 转载请注明: 散文网 于 用心散文网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