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的散文思想主要是什么?
五四散文又称小品文,或小品散文,它的一个来源是英国随笔。鲁迅曾说:“如果是冬天,便坐在暖炉旁边的安乐椅上,倘在夏天,则披浴衣,啜苦茗,随随便便,和好友任心闲话,将这些话照样地移在纸上的东西,就是essay。”周作人的散文是“闲话”,自然是氛围轻松,自然从容,“闲话”双方互相尊重,坦率真诚,毫无保留。这是精神的散步,亦是思想的漫游。如此看来,“散文”不仅仅是体裁,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人生哲学、特定情趣。
周作人为何与散文结缘,又为何能在散文上造诣高深?答案自然与他的思想不可分离。
气质所归
傅东华概括说散文这一文体是商人的自由主义和文人的个人主义结婚的产儿,因而散文必然诞生于思想自由、个性解放的时代。周作人骨子里有着浓厚的贵族气息,他渴望“在江村小屋里,靠玻璃窗,烘着白炭火钵,喝清茶,同友人谈闲话”,如此向往不禁露出传统名士的“气味”,又有着西方个人主义的绅士味道。可以说周作人自身的“生活艺术”,五四时代自由气氛以及散文的“体性”,三者高度和谐,如此周作人必然是现代散文小品的主要代表作家。
思维散文化
周作人的思维少有浪漫主义的气息,文字造境少有大胆奇特、诡异瑰丽的世界,如鲁迅《野草》中的梦境般奇幻神秘。他自言“我到底不是情热的人”,“凡过火的事物我都不以为好”,“我不大喜欢李白,觉得他夸”,这样,周作人根本气质就是排斥诗的。他明确表示“头脑是散文的,唯物的”。因而,在生活情趣外,周作人的艺术思维也是极符合散文的。
年岁蹉跎
在41岁之后,周作人自言“梦想家和布道者的气味渐渐地有点淡薄下去了”“想只做随笔了”。“少年爱绮丽,壮年爱豪放,中年爱简练,老年爱淡远”,因为年纪的关系,当初青壮年时的英雄梦蔫然凋落,对英雄崇拜的热血冷却,转向做“凡人”。大抵时间让周作人看得更透彻,也越发虚无,对民族对反抗失掉了信心。周作人的散文也可称为“中年人的散文”了。
“中庸”是魂
理性渗透,气象冲和,博识而宽容慈爱是读罢周作人散文后的感觉,就像和煦的阳光,用爱的温度融化了一切。“中庸主义”的调和是周作人的魂,研究学问跨越古今中外,行文之时心载万物,神人合一,文风要“雅”,要明净的感情与清澈的理智相调和。周作人总想包容多维角度,并在其间找到平衡点,如他对道法儒的研究:法家太入世,道家太出世,唯有以入世之姿出世,以出世之态入世方为好。温柔敦厚是周作人骨子里的崇尚,“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适度”观念深深扎根。散文的张弛有度,万物可包,形神有道的特点是极契合周作人的。
欲人懂又叹无人懂
胸襟通达,宇宙博大,周作人之散文看来广博,实则在更深处是寂寞,是压抑,不若他的书屋名怎叫“苦雨斋”呢。“苦”便道尽了他的落寞。他承认之所以写作,创造一个散文艺术世界,是为派遣难忍的寂寞。
“人是喜群的,但他往往在人群中感到不可堪的寂寞,有如在庙会时挤在潮水般的人丛里,特别像是一片树叶,与一切绝缘而孤立着”
“盖写文章即是不甘寂寞,无论怎样写得难懂,意识里也总期待有第二人读,……这恐怕是文艺的一点效力,他只是结点缘罢了”
这样的用心是苦的。但他又深信哪有相互的理解,自以为读了他人的文便知了他人的世界,这不过是聊以自娱的如意好梦罢了,就连自己吐到嘴边的话都是一阵恶心的寂寞,散发着自我品尝的肥皂味。周作人想要苦中作乐,却终难派遣内心的孤独。
他的散文是一种生活哲学,自我写真。
周作人所神往的这种方式,显然打上了鲜明的贵族文化的烙印:它丰腴、精致而又无用,更注重内在情趣;既安闲,又充满洞彻人世沧桑的历史感。他的散文充满灰色,但这忧郁的情怀又为生活的艺术化增添了别一种味道。
读后若觉有所助益,望不吝点赞;若有所感,欢迎留言。感谢阅读!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jgdxz.com/post/31691.html
- 转载请注明: 散文网 于 用心散文网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