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好文章 > 近代最好的散文作家-中国近代谁的散文最好?
2020
11-04

近代最好的散文作家-中国近代谁的散文最好?

中国近代谁的散文最好?

近代散文 ,一般是指清道光、咸丰年间(19世纪中叶前后)至“五四”前夕的文言文。其代表着古汉语散文最后的辉煌。

在此期间,取径唐宋八大家的桐城派古文仍占着主要地位。尽管到后期受新文体影响,有所变化,但“桐城派”古文的余韵,仍是有很大的影响力。如《近代八大家文钞》中的林纾和马其昶,都是“桐城派”末期的代表人物。

而说到《近代八大家文钞》所收录的散文作品,清末民初王贻运、康有为、严复、林纾、张謇、章炳麟、梁启超、马其昶八位大家应是近代散文的代表人物了,这其中也很难分出谁为最好。

而依个人偏好,我还是喜欢较有活力的新文体,而当中又以梁启超的《饮冰室合集》最为喜欢,《少年中国说》也应该是我目前还能背的唯一一篇近代散文了。所以,如果一定要选最好的,就梁启超吧。

中国当代散文写得好的作家是是谁?

当代散文大家于坚。大家都认为于坚是当代杰出的诗人,往往忽略了他的散文成就,他的散文也非常棒,大气磅礴、气吞山河。

于坚,1954年8月8日,出生于昆明。14岁辍学,当过铆工,电焊工,搬运工等。20岁开始写诗,25岁发表作品。1984年毕业云南大学中文系。1985年与韩东等人合办诗刊《他们》。1986年发表成名作《尚义街六号》,1994年长诗《O档案》被誉为当代汉语诗歌的一座“里程碑”。曾获《联合报》十四届诗歌奖、《人民文学》诗歌奖、首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5年出版5卷本《于坚文集》。 

中国作家中,难得有将具象和抽象完美结合的写作。于坚以世俗化、平民化的风格为自己的追求,其诗平易却蕴深意,是少数能以丰富的意象和喷薄的思绪融合,从而表达出自己对世界哲学认知的作家。读于坚散文,找到那种看三D电影的新奇感,于坚将散文之散以及散文的自由与洒脱写到了极致。由于坚可知:对文人来讲,有否诗人的功底,其散文的成色大不一样。与于坚素不相识,可我这么认为,云南的文化有了于坚和于坚的诗文,便有了底气。    

于坚对事物的认定,你很难用单纯的颜色来界定他的世界观,他的赞美与批判,全由事物本身来决定,而非先入为主,概念先行。比如对抚仙湖的描写,他在极尽赞美之后,说:我在湖岸附近像鱼一样梭巡,把头闷到水里看,水还清,还可以看见两米以下的情况,但与我二十年前见到的湖底不一样了,这是一个战后的废墟,废弃的酒瓶,长满暗黄的毛,像是浸在防腐液里的胎儿,沉沦的塑料袋,沉船,沉没的电视机、那些大红大紫的节目无影无踪……

于坚散文可以看作是他的诗歌精神的延伸和发展。他的散文和诗歌写作一脉相承,是另一种文本的实践。于坚认为,诗性精神不再是英雄式的传奇冒险,而是隐藏在普通人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底下的个人心灵的大海。因此,他的散文传达给读者的是作者真实的生命体验、内心历程的探险。和以往的散文风格不同的是,作者并没有为自己的生命戴上人格面具,只展示给读者崇高和伟大。他裸露给世界的是普通、平常甚至卑俗、变态,然而是却真实具体的灵魂。真正从写作实践上体现诗的翅膀如何“从天空回到大地”。他的长篇散文“住房记”“装修记”,展示给读者的都是小人物的庸常人生,人在现实利益面前无法逃避的卑微琐碎。而在从前被文字所制造出来的幻像中,诗人们似乎都是长发飘飘,浮在空中,只会说些不食人间烟火的崇高话语。恰恰在有意无意间忽视了脚下自己赖以生存的大地,和大地上那些具体、生动、可感的事物。于坚的散文,重视的是日常生活的真实和可视性,他说:“重建日常生活的尊严,就是重建大地的尊严,让被遮蔽的大地重新具象、露面。”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前提下,他的散文视点与众不同,他追求的似乎是返朴归真的美。他的民间写作立场,他的“在场者”的身份,使他的散文在貌似粗砺的外表下,透视出日常生活的纯朴、细致。翠湖边一个牵狗的女人,或者一只从天而降的蜻蜓,校园里的几个水泥树桩,都能在他的散文中闪烁出异样的光泽。

于坚的散文以其执着的创造精神,已经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在散文中对诗性精神的追求和建立,使他的散文超越现实功利,不是在观念和流派的制约下写作,而是自由开放心态下,心灵对大地以及大地上朴素事物的抚摸。作为一位诗人,他“拒绝再与那些少得可怜的所谓高尚人格面具认同”,坚持民间写作立场,为当代散文提供了新的审美内容,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和意义。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