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散文 > 关于美食的散文500-关于美食的散文?
2020
11-04

关于美食的散文500-关于美食的散文?

关于美食的散文?

梁实秋-萝卜汤的启示

  抗战时我初到重庆,暂时下榻于上清寺一位朋友家。晚饭时,主人以一大钵排骨汤飨客,主人谦逊地说:“这汤不够味。我的朋友杨太太做的排骨萝卜汤才是一绝,我们无论如何也仿效不来,你去一尝便知。”杨太太也是我的熟人,过几天她邀我们几个熟人到她家去餐叙。

  席上果然有一大钵排骨萝卜汤。揭开瓦钵盖,热气冒三尺。每人舀了一小碗。喔!真好吃。排骨酥烂而未成渣,萝卜煮透而未变泥,汤呢?热、浓、香、稠,大家都吃得直吧嗒嘴。少不得人人要赞美一番,并且异口同声地向主人探询,做这一味汤有什么秘诀。加多少水、煮多少时候,用文火、用武火?主人只是咧着嘴笑,支支吾吾地说:“没什么,没什么,这种家常菜其实上不得台面,不成敬意。”客人们有一点失望,难道说这其间还有什么职业的秘密不成,你不肯说也就罢了。这时节,一位心直口快的朋友开腔了,他说:“我来宣布这个烹调的秘诀吧!”大家都注意倾听,他不慌不忙地说:“道理很简单,多放排骨,少加萝卜,少加水。”也许他说的是实话,实话往往可笑。于是座上泛起了一阵轻微的笑声,主人顾左右而言他。

  宴罢,我回到上清寺朋友家。他问我方才席上所宣布的排骨萝卜汤秘诀是否可信,我说:“不妨一试。多放排骨,少加萝卜,少加水。”当然,排骨也有成色可分,需要拣上好的,切萝卜的刀法也有讲究,大小厚薄要适度,火候不能忽略,要慢火久煨。试验结果,大成功。杨太太的拿手菜不再是独门绝活。

  从这一桩小事,我联想到做文章的道理。文字掷地作金石声,固非易事,但是要做到言中有物,不令人觉得淡而无味,却是不难办到的,少说废话,这便是秘诀,和汤里少加萝卜少加水是一个道理。

你读过著名作家汪曾祺谈美食的散文吗?

汪曾祺作品选集有一本《四方食事》,是以他的一篇散文的名字为书名的。全是选的他有关美食和茶烟等作品。比如《豆腐》、《无味》、《罗卜》、《故乡的野菜》、《干丝》、《四方食事》、《口蘑》、《马铃薯》等。

他的散文,语言幽默、活泼、从容又自然,就像跟你聊家常。看到他笔下的美食,常常读着,不由自主地咽口水。恨不得放下书本,恨不得立刻去尝尝这些美食。这是汪曾祺文字的魅力之处。不过,也有些美食,被汪老写得生动形象。我看着直摇头,怎么想象着,也不会好吃,比如龙井茶包饺子,有几个人唱过这种独特的美食的?我想着,无论怎么调制,味道也不会好吃吧。

《五味》在文章的结尾,汪老这样写道:

茶可如馔,制为食品。杭州有龙井虾仁,想不恶。裘盛戎曾经用龙井茶包饺子,可谓别出心裁。日本有茶粥,《俳人的食物》说人小聚,食物极简单,但唯“茶粥”一品,万不可少。茶粥是啥样子?我曾用粗茶叶煎汁,加大米熬粥,自以为这便是“茶粥”了。……曾经吃过一块龙井茶心的巧克力,这简直是恶作剧!

看到这些,忍不住哈哈大笑。可以想象这个面容慈善,穿着好不讲究的小老头,用笔写下这段文字时的表情,有多可爱。简直像个孩子似的,让读着笑得不行,他却一脸无辜。

认识汪曾祺的幽默、大度和豁达,在他的文字中随时都可以感受到。比如他的散文《随遇而安》:

我当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

他说他最初不是右派,是后来“补课”补上去的,因为当时他们系统指标不够。当时汪老是刊物编辑。虽然这篇文章读起来轻描淡写的,其实对他打击很大,差点因血压高犯病。

?

汪曾祺散文中关于美食的散文中,我最喜欢他的《马铃薯》,文章语调看起来轻快、从容,其实文字背后的情感是忧伤的,也很无奈。他被发配到张家口沙岭子农业科学研究所劳动。在那里,他画了成为中国蔬菜图画经典的《中国马铃薯图谱》。特殊的年代造就特殊的成就,就是当初看起来匪夷所思的行动,成为现在的佳话。

在摘掉帽子后的轻松时间里,他开始天天画马铃薯,画马铃薯的叶子,也画马铃薯的花。

上个月我外甥女结婚,嫁到泰安附近的肥城县。一路上我们看到整齐的庄稼,怎么也看不出是什么。待下车问正在浇地的农民,才知道一路上茂密齐整的庄稼,是马铃薯,就是我们当地说的土豆。听到他们说土豆时,我立刻就笑了,我想起汪曾祺这篇散文《马铃薯》。

没看过汪曾祺散文而又喜欢写散文的,我觉得应该好好读读他的散文,大有裨益的。

我喜欢汪曾祺的作品,包括文字和小说。汪曾祺的文字风格,有了一定阅历,年龄越大越能体会到他文字的真谛。汪曾祺的人生态度和文字风格,值得现在文人学习。

他的小说的好处,在于文字平淡、质朴,沉静而从容。向你叙述一个不算惊心动魄的故事。他笔下的人物,一般服是生活在社会底层下的小人物。正因此,这些人物更能打动作者的心。

文革期间样板戏京剧电影《沙家浜》是汪曾祺的编剧。即便好多中老人不认识汪曾祺,也知道《沙家浜》,虽然是样板,也是经典。可惜,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不喜欢读传统文学作品,更不会认识汪曾祺了。

还好,还有我们!

?




有哪些跟美食有关的小说或者散文值得推荐?

有哪些跟美食有关的小说或者散文值得推荐?

我是文化领域创作者森屿屿,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看到美食类的小说能想到很多作品,但如果想要满足题者的需求能开阔眼界了解世界各地美食,我想到了《中国食辣史》这本书

  • 提起美食类小说,能想到的有很多,比如:陈晓卿的《至味在人间》,袁枚的《随园食单》,虞宗的《食珍录》,陶谷的《清异录》。这些古今的美食著作除了能让我们知道一些曾经流行的吃食之外,更是一种了解饮食背后文化的一种方式


这些书籍除了介绍美食,其实也从侧面反应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文化水平,可以说不同时期的饮食都是具有当时社会的文化经济烙印的,我们在了解过去的饮食的同时也是了解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

  • 尽管前面提到很多古老的关于美食的文献,但我国对于系统描述饮食的文献却是寥寥无几,而《中国食辣史》的作者排除万难终于写出了一部关于辣椒是如何传入中国,并逐渐的被国人引进食谱中的过程进行了乡试的描述,这更像是一种不同文化碰撞融合产生中国特有的食辣文化


不同于其他美食小说或者散文的简要介绍,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清晰的告诉我们出现在我们食谱中百年之久的辣椒征服中国食客味蕾的进击史。这本书不单纯讲述辣椒,也不是一味的介绍和辣椒有关的菜肴,而是深刻的描写了辣椒征服中国人味蕾的过程,怎么由一个外来物种取代本土辛辣食材而霸于榜首。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个外来物种如何在异国他乡安身立命,重点是要有能融入本土文化的本领,而辣椒做到了,事实证明它也做的非常好。


个人认为如果不是烹饪美食的爱好者,了解一个物种诞生和兴起的渊源远比单纯描写美食要有趣的多,因为这背后支撑它的是悠久的历史文化。

但如果想要特别契合题主想要开阔眼界了解世界美食的目的,我认为看相关的饮食纪录片会更加符合需求

  • 提起美食多数人会想到爆火的《舌尖上的中国》系列,不仅征服了中国人,甚至外国人都被吸引,这也是中国悠久饮食文化的魅力


如果喜爱美食其实远不止这些,在视频播放app上随便一搜都能看到许多记录各地饮食文化的纪录片,如:《寻味顺德》,《一城一味》,《中国美食探秘》,《味道云南》等都是记录我国各地不同的饮食文化,其实还是相当有趣的,在了解不同地方的美食同时还能学到很多地方不同的风土人情。


  •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物不仅是裹腹的身体必需品,食物的发展和更替更是人类文明的更替史

小小的一个食物原料到走上餐桌,经历的除了时间更是不同地区人们对生活的态度,一顿饭里包含了生命的兴起到最终的落幕,看似不起眼却又蕴含很多道理。人生百味全部蕴含在滋养我们生命的食物里。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