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读过著名作家汪曾祺谈美食的散文吗?
一
汪曾祺作品选集有一本《四方食事》,是以他的一篇散文的名字为书名的。全是选的他有关美食和茶烟等作品。比如《豆腐》、《无味》、《罗卜》、《故乡的野菜》、《干丝》、《四方食事》、《口蘑》、《马铃薯》等。
他的散文,语言幽默、活泼、从容又自然,就像跟你聊家常。看到他笔下的美食,常常读着,不由自主地咽口水。恨不得放下书本,恨不得立刻去尝尝这些美食。这是汪曾祺文字的魅力之处。不过,也有些美食,被汪老写得生动形象。我看着直摇头,怎么想象着,也不会好吃,比如龙井茶包饺子,有几个人唱过这种独特的美食的?我想着,无论怎么调制,味道也不会好吃吧。
《五味》在文章的结尾,汪老这样写道:
茶可如馔,制为食品。杭州有龙井虾仁,想不恶。裘盛戎曾经用龙井茶包饺子,可谓别出心裁。日本有茶粥,《俳人的食物》说人小聚,食物极简单,但唯“茶粥”一品,万不可少。茶粥是啥样子?我曾用粗茶叶煎汁,加大米熬粥,自以为这便是“茶粥”了。……曾经吃过一块龙井茶心的巧克力,这简直是恶作剧!
看到这些,忍不住哈哈大笑。可以想象这个面容慈善,穿着好不讲究的小老头,用笔写下这段文字时的表情,有多可爱。简直像个孩子似的,让读着笑得不行,他却一脸无辜。
二
认识汪曾祺的幽默、大度和豁达,在他的文字中随时都可以感受到。比如他的散文《随遇而安》:
我当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
他说他最初不是右派,是后来“补课”补上去的,因为当时他们系统指标不够。当时汪老是刊物编辑。虽然这篇文章读起来轻描淡写的,其实对他打击很大,差点因血压高犯病。
?
汪曾祺散文中关于美食的散文中,我最喜欢他的《马铃薯》,文章语调看起来轻快、从容,其实文字背后的情感是忧伤的,也很无奈。他被发配到张家口沙岭子农业科学研究所劳动。在那里,他画了成为中国蔬菜图画经典的《中国马铃薯图谱》。特殊的年代造就特殊的成就,就是当初看起来匪夷所思的行动,成为现在的佳话。
在摘掉帽子后的轻松时间里,他开始天天画马铃薯,画马铃薯的叶子,也画马铃薯的花。
三
上个月我外甥女结婚,嫁到泰安附近的肥城县。一路上我们看到整齐的庄稼,怎么也看不出是什么。待下车问正在浇地的农民,才知道一路上茂密齐整的庄稼,是马铃薯,就是我们当地说的土豆。听到他们说土豆时,我立刻就笑了,我想起汪曾祺这篇散文《马铃薯》。
没看过汪曾祺散文而又喜欢写散文的,我觉得应该好好读读他的散文,大有裨益的。
我喜欢汪曾祺的作品,包括文字和小说。汪曾祺的文字风格,有了一定阅历,年龄越大越能体会到他文字的真谛。汪曾祺的人生态度和文字风格,值得现在文人学习。
他的小说的好处,在于文字平淡、质朴,沉静而从容。向你叙述一个不算惊心动魄的故事。他笔下的人物,一般服是生活在社会底层下的小人物。正因此,这些人物更能打动作者的心。
四
文革期间样板戏京剧电影《沙家浜》是汪曾祺的编剧。即便好多中老人不认识汪曾祺,也知道《沙家浜》,虽然是样板,也是经典。可惜,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不喜欢读传统文学作品,更不会认识汪曾祺了。
还好,还有我们!
?
名家关于吃的文章800字左右?
周作人《北京的茶食》 在东安市场的旧书摊上买到一本日本文章家五十岚力的《我的书翰》,中间说起东 京的茶食店的点心都不好吃了,只有几家如上野山下的空也,还做得好点心,吃起来馅 和糖及果实浑然融合,在舌头上分不出各自的味来。
想起德川时代江户的二百五十年的 繁华,当然有这一种享乐的流风余韵留传到今日,虽然比起京都来自然有点不及。北京 建都已有五百余年之久,论理于衣食住方面应有多少精微的造就,但实际似乎并不如此, 郎以茶食而论,就不曾知道什么特殊的有滋味的东西。固然我们对于北京情形不甚熟悉, 只是随便撞进一家悸悸铺里去买一点来吃,但是就撞过的经验来说,总没有很好吃的点 心买到过。难道北京竟是没有好的茶食,还是有而我们不知道呢?这也未必全是为贪口 腹之欲,总觉得住在古老的京城里吃不到包含历史的精炼的或颓废的点心是一个很大的 缺陷。北京的朋友们,能够告诉我两三家做得上好点心的饽饽铺么? 我对于二十世纪的中国货色,有点不大喜欢,粗恶的模仿品,美其名曰国货,要卖 得比外国货更贵些。新房子里卖的东西,便不免都有点怀疑,虽然这样说好像遗老的口 吻,但总之关于风流享乐的事我是颇迷信传统的。我在西四牌楼以南走过,望着异馥斋 的丈许高的独木招牌,不禁神往,因为这不但表示他是义和团以前的老店,那模糊阴暗 的字迹又引起我一种焚香静坐的安闲而丰腴的生活的幻想。我不曾焚过什么香,却对于 这件事很有趣味,然而终于不敢进香店去,因为怕他们在香盒上已放着花露水与日光皂 了。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 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可怜现在的中国生活,却是极端 地干燥粗鄙,别的不说,我在北京彷惶了十年,终未曾吃到好点心。十三年二月 (1924年2月作,选自《雨天的书》)-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jgdxz.com/post/30358.html
- 转载请注明: 散文网 于 用心散文网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