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的画好在哪里?
从丰子恺的“不要脸"说起
上世纪30年代初,上海一家报纸刊登了一篇新闻,《丰子恺画画“不要脸”》。你该佩服记者都是“标题党”,这玩法到现在仍然一样。
看完这则报道,丰子恺非但不生气,反而颇为得意。看过丰先生画的人,都清楚他是以写意传神为旨归,画人脸,有时只有鼻子嘴巴,不画眼睛,有时连五官都没有,但依旧传神。
丰子恺是一个童心不灭的“老顽童”,他爱孩子,爱画孩子的画,尺幅不大,件件传神。他是得中国文人画写意传统之精髓的画家。他的笔墨其实是芥子园,看似简单,实是简约。这与今天的绘画大不一样。
今天的画,紧追市场。市场的逻辑很可笑,以尺幅论价,类于以斤称布。所以,画家的画越画越大,越大越空。那种丰子恺式“不要脸”的情趣没得玩了。人多了功利心机就少了性情趣味,听不出禅意的机锋,也看不出画家的匠意了。倘若再有丰子恺,怕该喝西北风了。
这种反作用力推动着绘画一味朝“假大空”而去,才出现了当下美展的雷同化均质化的现象。所谓“假大空”,情感是假的,尺寸是大的,内容是空的。我读某大画家的画,咋看都只有形式、形相(不是形象),而人物的笑是假的,甚至画面情绪都是假的,画意的虚假制造了一个时代的情感虚假。如果说要正本清源,首先应从这里入手。真情实感才是艺术的根本。
丰子恺的写意传神,虽然受日本竹梦久二的影响,造型简括,勾线平涂,但他的风格平实,是因为他人生的纯朴,画面富有情趣,也是他人活得有意思、有趣味。他之所以在画面不着笔墨处见笔墨,是因为他对生活体味得深,对生活真实观察得细微,表现细节的精到、精微、精致。画幅大了之后,这些都难以做到。
由此联想到书法,字小的时候,有的细节是可以忽略的,笔意到就可以。但大字则在细节上马虎不得。记得有次大字展评选,有人用“平复帖”风格写大字,“平”字两点在原帖中似是一横,一笔带过,而放大后这种一笔带过的字就缺了点意思,交代不清了。
这个细节也启示我们,一味求大也是有问题的。隶书、楷书、魏碑是能写大的,而章草、狂草、小篆,大则失神。所以,艺术从来都是“带着镣铐”跳舞,是在有限中求无限,在限制中突破限制,创造精神价值,探寻人的心灵自由的。
画幅大小,与表现内容有关,与情感需要有关,如果讲艺术质量,勿以尺幅论价。以尺幅论价,是逼良为娼,久之,我们将得不偿失。 西安晚报 <7月6日 <专栏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jgdxz.com/post/29309.html
- 转载请注明: 散文网 于 用心散文网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