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的散文创作有什么艺术特点?
韩愈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化,众体兼长,不落俗套,力求创新、构思奇巧,词锋锐利,雄奇奔放,气势磅礴,汪洋恣肆,曲折多变,波澜起伏,想像丰富,感情充沛,析理透辟,逻辑严密,设譬巧妙,笔触幽默,句法则骈散交错。韩愈文章以排斥佛老,阐明儒家之道为宗旨,《师说》、《送董邵南序》、《原性》、《原道》、《谏迎佛骨表》、《进学解》、《送穷文》、《柳子厚墓志铭》,备受传诵。后世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扩展资料:儒学在魏晋南北朝以来,受佛道两教大盛所影响,渐渐失去统治地位。韩愈本身主张复古,反对佛教。为儒教争取统治的地位,以代替佛教或道教统治的地位。为后来宋明理学产生了先驱作用。韩愈在他的道统传承的说法中把孟子说成孔子的继承人,并认为圣人之道在孟子以后失传,使孟子在道统中具有了与孔子同等的地位,这就把孟子的地位大大提高了。影响到后来宋明理学的学者把《孟子》一书列入四书,使孟子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真正提高起来。而另外在宋代《大学》被尊为四书之一,获得了儒家重要经典的地位,而阐扬《大学》其实在韩愈已经开始。其诗有论者以为可以列李白杜甫之后,居全唐第三。韩诗以文为诗,以论为诗,求新求奇,有气势,对纠正大历诗风起到了一定作用,对宋诗产生了较大影响。
《祭十二郎文》一文的艺术特色?
在韩愈诸多优秀的抒情散文里,《祭十二郎文》当推为其中的佼佼者,该文在我国浩繁的古代散文作品中,亦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名篇,历来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其艺术特色是: 一是行文质朴自然,情深语切,感人至深。苏轼把《祭十二郎文》与《出师表》《陈情表》并举,称其“惨痛悲切,皆出于至情之中,不期然而然也”(清章懋勋《古文析观解》卷五引)。这话不假。通篇叙家人亲情,所取皆“俗情俗事”,且完全是发自肺腑的至性真情,故给人以质朴自然,如泣如诉,仿佛“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的真实而又惨痛的感觉。有人说它“未免俗韵”,其实,感人动人之处正在于此。 二是语言运用上的复沓重叠,回环转折,变化多姿。如始写对死讯的将信将疑,以“信邪”“真邪”“梦也”反复申说,用一连串的疑问语气状其迷离惝恍之态,使表达效果倍增。再如同样是自叙衰老的情状,先是“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随又“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语意基本相同,但表达上略加变化,就显得错落有致,生动活泼。同样,最后一段两个“不知”“不能”“不与”句的运用,意亦颇雷同,却给人以变化多姿的感觉。 最后还值得一提的是,这篇祭文在语助词的运用上,也颇见功夫。与论说文不同,哀祭的文字不是一气贯注的,尤其是“以痛哭为文章”的《祭十二郎文》,更是在“夹哭夹写”中完成的,这就需要靠助词的穿插缀合以示抑扬顿挫。诚如宋费衮《梁溪漫志》所云:“退之《祭十二郎文》一篇,大率皆用助语。其最妙处,自‘其信然耶’以下,至‘几何不从汝而死也’一段,仅三十句,凡句尾连用‘耶’字者三,连用‘乎’字者三,连用‘也’字者四,连用‘矣’字者七,几于句句用助辞矣!而反复出没,如怒涛惊湍,变化不测,非妙于文章者,安能及此!”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jgdxz.com/post/22262.html
- 转载请注明: 散文网 于 用心散文网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