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秋水)看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想象丰富,文笔流畅,极大地影响了后世的浪漫主义文学。
注:浪漫主义文学主要是指想象丰富,与现实主义文学相对而言,而不是体现爱情的浪漫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另说河南商丘)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也被称为蒙吏、孟庄和孟叟。
庄子曾做过漆园(今安徽蒙城县)小吏,生活很穷。据《庄子・外篇・秋水》记载,楚威王曾派人邀请庄周管理楚国政事。庄子以宁为泥里嬉戏的龟而不为庙堂之龟为由,拒绝了楚威王的邀请。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一直过着深居简出的隐居生活。
庄子是一个愤世嫉俗的人,《庄子独见》中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人只知三闾之哀怨,而不知漆园之哀怨有甚于三闾也。盖三闾之哀怨在一国,而漆园之哀在天下;三闾之哀怨在一时,而漆园之哀怨在万世。”(三闾为屈原)
庄子的哲学思想大体可归纳为以道为实体的本体论、“万物齐一”的相对主义认识论,并由此引发出其独有的主观唯心主义倾向和相对主义诡辩倾向。以此为基础,在深刻揭露“窃国者为诸侯”的政治现实的同时,庄子与老子一脉相承,主张一种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同时,庄子崇尚一种“天人合一”,提倡“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并且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遥自得,是精神的自由,而非名利。这种本于自然的人性论与伦理观,为后世的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可能性。
庄子同时也采用了一种文学的方式阐述自己的思想,就是寓言的方式。这种方式让庄子的思想像水一般,不会惧怕后人的肢解。同时让他的观点不会被历史湮没。不同的时期拜读,会得更新的意义。庄周梦蝶、混沌开窍、庖丁解牛……都是其出色的寓言。庄子的文字,堪称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宛奇葩,将先秦散文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相对老子而言,庄子的思想倾于对艺术及自由的追求。从庄周梦蝶、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等事情可见。
著作:
《庄子》现存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传统上一般认为,《庄子》一书内篇为庄子所著,外篇和杂篇由庄子及其弟子以及后来学者所著。但也有人认为外篇和杂篇的大部分篇目仍为庄子本人所著,只是著述时期不同,后人托名的作品虽然也有,但是并不多。
内篇最集中表现庄子哲学思想的有《齐物论》、《逍遥游》、《大宗师》等。
《庄子》主要艺术特色?
善用寓言,这是《庄子》一书很重要的艺术特点。庄子在其《寓言》篇中自叙其著述特点时就明言"寓言十九",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亦指出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庄子》全书大小寓言共计二百多个,其短者或二十多字,其长者或千余字;有些篇目全部由寓言排比而成,有些篇目干脆通篇就是一个寓言。如此大量采用寓言来传达自己的思想的即便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庄子》的寓言又是非常与众不同的。先秦其他作家如孟子、韩非子等人亦可谓善用寓言的,但孟子多采用民间传说故事来加强自己的论辩,韩非多利用历史传说与典故以佐证自己的说理。而《庄子》的寓言却大多"皆空语无事实"(司马迁语),为庄子本人所虚构而成,正如刘向所云,其"作人姓名使相与语,寄辞于其人"。可以说,庄子是第一个自觉地运用虚构手法的作家。《庄子》寓言的独特性,还在于它的"多义性"。庄子在创造了如此大量、丰富多彩、变化多姿的艺术形式枣寓言之时,其寓意却是比较隐蔽、模糊的。他在讲故事时,并没有明白、精确地点明他要说明的道理,而是靠那卓异的形象思维,通过故事自然流露出来。这样,其寓言的寓意就变得多面、模糊,具有"形象大于思想"的特点。一个寓言,需要读者再三体味,才能领悟其深层含义;或者同一寓言,不同的人读之会有不同的理解。这种含蓄的"暗示"手法的运用,正与庄子"道"之玄虚空灵的精神实质相吻合。这种寓言的背后,包藏的是无穷的万象,不尽的意蕴,让人能够捕捉一二却也难以全部领悟,因而也是增加它内涵的丰富和模糊的美。可以说,庄子在创造这些寓言时,本身所运用的,就是一种直觉的形象思维,因而也要靠读者的智慧加上灵悟的直觉才能通彻明察。所以单凭直接的、明白的逻辑理性,是无法全部理解体会到那种"神"和"道"的境界。正因为如此,历来对庄子寓言的解释,众说纷纭。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jgdxz.com/post/21790.html
- 转载请注明: 散文网 于 用心散文网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