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散文〈白鹭〉》表达出晓雪怎样的观点?
《关于散文(白鹭)》这篇文章的作者晓雪,既是诗人、散文家,又是评论家。他写得挥洒自如,通篇又兼具文笔优美和科学严谨的品性。全文在随意性的文字中蕴涵着严谨的逻辑和科学的道理。此文章从大处着眼,以大写小,小中见大。他从散文的特征和散文风格的多样性落笔,文风显得大气而不拘束。他在文章中引述了清代散文家姚鼎的一段话:“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
这段话以一连串的比喻来说明这篇文章的很高境界,也说明了阳刚和阴柔两方面不同的文章风格。引文着重说明了一种“柔婉”的风格散文的艺术魅力,说明郭沫若的《白鹭》是一篇境界和品位很高的散文,是郭沫若“豪迈激越、气势磅礴”的风格以外的又一种“柔婉清丽、秀美含蓄”的风格。意在告诉读者要感受这篇散文的魅力和艺术价值,必须用心品味,否则是无法发现水面的涟漪和珠玉的光辉,是无法听出寥廓天际的鸿鹄的鸣叫的。
郭沫若写的《白鹭》是什么类型的散文?
一.巧用比喻抒写独特感受
在江畔在田间,常见一只或一群白鹭,或立或低飞,距离我们是那样的近.心中只觉得它美,总想赞美一下这大自然的精灵,却又说不出它美在何处.这种想说又说不出的感觉一直郁结于胸.看了郭沫若的《白鹭》后,顿觉豁然开朗------它是一首"精巧的诗”,"精巧"在于何处?在于'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是那么的适宜".把白鹭比喻为"诗",是因为它不仅美在形体更是美在神韵上.这种“因为常见,而被人忘却了的美”.这正是白鹭魅力之所在,也是郭沫若匠心独具感受独特之处.在他眼中,平凡常见不是罪过,倒是美的根据与特征.正是因为他用心去解读白鹭,才抒写了于众不同的感受.
二.首尾圆合设计精巧.
文章围绕着白鹭"精巧"和"被人忘却的美",描写了它的形体"增之一分由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一丝一毫也不能更动,就是那样恰到好处!这是对文章开头说的"一首精巧的诗"最好的诠释.还把白鹭与白鹤、朱鹭、苍鹭相比,有其独特的小巧美和寻常美,紧接着用四幅画面演绎了白鹭的神韵之美,在详尽描写的基础上,结尾水到渠成地说白鹭"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诗",首尾圆合设计精巧,仿佛让人看见白鹭的自然美流淌在字里行间.
三.如诗如画韵味无穷.
文章用粗线条勾勒了白鹭的形体美,用大写意的手法描绘了白鹭的神韵美.用朴实流畅的语言,给我们展示了如诗如画的意境,韵味无穷啊!
清水钓鱼的画面,“钓”字用得好雅!连起来读读前文的“蓑毛”,并这“钓”字想开去,不正暗合了“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意境吗?那份弥漫在画面里的静谧、优雅、娴静、矜持,全在一个“钓”字中教人一览无余.
枝头独立,是白鹭彰显个性的姿态.稍加描摹之后一句“人们说它是在掺望,可它真的是在掺望吗?”看似闲笔带过,却不得不让我浮想联翩.我联想到一个晴明的晨曦,作者穿着素淡的长衫,站在窗前,微笑着默默地注视那树顶的鸟儿,脑中想象无边,一会儿把鸟儿想象成孤独觅伴的失意人,一会儿为它安上哲思者的帽子,或者,他还想它在修身养性……原本再普通不过的景象,经过这一番打量与揣测,难道不是平添了不尽的趣味吗?我好像有点悟出了作者对白鹭的钟情,那是心灵上的契合,精神上的自我关照,物我相映,其乐融融.
黄昏低飞,偶尔得见,竟是作者生活中的一大乐事.这份“相看两不厌”的意境是语言难以描绘的,与上文中重复使用的“悠然”一词,恐怕是作者内心最真最深的感受,所寻找到的唯一一个最妥帖的表达词汇.
白鹭美得悠然,美得清澄,美得自然。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jgdxz.com/post/21426.html
- 转载请注明: 散文网 于 用心散文网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