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左传》人物塑造的的特点及缺陷?
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赡完整的编年史,也是优秀的散文典范。
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是用历史事实来解释《春秋》的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春秋》是概括的记述历史,而《左传》则详细的记载事件本末细节,此书丰富多彩,叙述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情况和历史人物的言行。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人说是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近代人认为系战国初年的学者根据各国的史料编成的,它不全是对春秋的解释。它顺延着鲁国十二个国君的次序,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的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及有关人物的言论。《左传》重要注本有晋代杜预集解、唐代孔颖达作疏的《春秋左传正义》和清代洪亮吉注的《春秋左传诂》等。 《左传》散文最突出的成就是长于叙事,其主要特点是简洁生动,工巧严谨。作者创造性地运用了不少出色的艺术手法,使其叙事文约事丰,精妙优美,达到了微而显、婉而辩、精而腴、简而奥的辩证统一。尤为出色的是,《左传》特别善于描写战争和外交辞令,这是它高超的叙事艺术的集中体现。《左传》之写战争,结构完整,情节精彩,运笔灵活,并不局限于正面的战斗场面描写,而能着眼于战争的前后左右;重在描述战争的来龙去脉和胜败的内外因素,以历史家的卓越识见,揭示其前因后果、经验教训,因而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并且还以简练形象之笔,描写战争中的人物和事件,绘声绘色。这样的战争描写,不仅前所未有,而且后所难及。 《左传》散文艺术的另一突出成就是善于写人。《左传》虽以年为经,以事为纬,并非自觉描写人物,但毕竟涉及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全书有姓名可稽者,几近三千之众。其中形象较为鲜明、具有一定个性者为数不少。作者通过一系列政治、军事、外交活动的描述,刻画了许多各具性格特征的动人形象。《左传》散文艺术的又一突出成就是工于记言。春秋时列国外交空前频繁,行人聘问讲究外交辞令。这些外交辞令经《左传》采录后精心提炼,都已成为千古传诵的美文。 开放分类: 文化、书籍、历史汉至南北朝的散文特点是什么?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又是什么?
古代的散文是仅次于诗歌的一种主要文学体裁,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文化空前繁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表现在文学形式上就是散文的兴起。
两汉时期,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社会呈现出一片安定祥和的局面。在此背景下,两汉散文在创作上更加丰富,产生了大量反映现实和抒发理想抱负的优秀散文,也诞生了一批杰出的散文大家,比如司马迁、班固等。
两汉散文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政论散文形成原因:
西汉初期,战乱结束,平定的社会急需确立新的统治秩序,统治者的精力集中在国家的治理上。文人学者的责任意识也首先落在了治政之上,为统治者提供国家治理的方案成为文人最重要的任务。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政论散文成为主要创作形式。
政论散文主要特点:
第二,由于当时社会处于封建王朝的上升期,作者有着强烈的时代感,因此文章感情充沛,气势雄浑。
史传散文形成原因:
西汉王朝历经几代帝王的励精图治,到汉武帝时期形成了一个空前强大的封建帝国,拥有广阔的疆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在这一背景下,时代提出了新的要求,人们开始对历史经验进行总结,以巩固和加强这繁荣昌盛的局面。
史传散文主要特点:
第三,在塑造人物形象、运用语言和布局等方面,语言通俗简洁,特别是对人物的个性化描写,有一定的艺术性。
魏晋南北朝散文特点及形成原因
这一时期的散文沿袭了汉代散文的传统,但是在形式上有一定的突破,除了政论、史论、书信等形式,还兴起了山水地理游记散文。散文开始从哲学和史学中独立出来,但是又走向骈化,骈体文成为官方文的正体,散体文受到挤压。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创作从不自觉发展到自觉阶段,文学脱离了种种束缚和局限,逐渐独立出来。其特点,在语言上要求对仗,声律、用典和藻饰,新文风的出现派生出新的文体--骈体文。这种文体过于追求形式,文风浮华,很难取得很高成就。散文形式的骈体化成为时尚 ,并渗透到各类文章中,对魏晋时代的散文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南北朝时期是骈体文飞速发展和发达的时期,文人在艺术中追求形式美,讲究对偶,平仄、多用典故和华丽词藻,这种文风渗透到各类内容的散文中,造成了散文的形式主义倾向。在这段时期的散文,内容多空洞乏味,流于形式。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jgdxz.com/post/21423.html
- 转载请注明: 散文网 于 用心散文网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