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的《随想录》有什么样的内容特色?
说真话,抒真情是《随想录》最重要的特征。巴金称《随想录》是一部讲真话的书。他说:“讲出了真话,我可以心安理得地离开人世了。可以说,这五卷书就是用真话建立起来的揭露‘文革’的‘博物馆’吧。”巴金所说的真话就是“自己想什么就讲什么,自己怎么想就怎么说――这就是真话。”因此,他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历史与现实的原生图景以及社会的众生相,抒发了对逝者无尽的挚爱思念和对扼杀生命者毫不掩饰的恨。《怀念萧珊》是其中的代表作。作品在浸透血泪的文字中,细致详尽地描绘了风雨如磐的黑夜,一个美好、善良女性的毁灭。在作品里作者既不掩饰自己的感情,也不夸饰自己的情绪,强烈倾诉了对妻子的无限哀悼和怀念,同时又融入自己强烈的自责和忏悔,以及对残害人命的丑类们的愤怒之情。正是由于这种既爱又恨、自责与忏悔交织的复杂感情,赋予了作品极大的情感张力。又如《春蚕》一文,作者谈到写文章决不能如有些人那样“不动自己的脑筋”,却喜欢“辨风向”、“闻气味”,“照上级指示下笔”,而应该是“讲真话,讲自己心里的话”。并由此,联想到“蚕只能吐自己的丝”,因为“即使是很有本领的现代化养蚕人吧,他也不见得能叫蚕替他吐丝”。文学要“说真话”,本是文学创作最基本的,无须更多论说的要求,但经过“文革”十年的思想禁锢,人的心灵世界受到压抑和扭曲,而要真实地、独立地表达自我的感受和体验,则需要经过巨大的心理调整。《随想录》的问世,对极左思潮影响下长期泛滥的“假大空”文风是一次振聋发聩的反拨,它标志着新时期个性散文的发端。
《随想录》,巴金,有人喜欢巴老的散文吗?
散文,通常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抒情散文, 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另一种则是记叙散文。我以为,在记叙散文中也应该再分为两种:一种是纯记叙的,再如朱自清的《父亲的背影》,讲述了一个父亲的“爱”。再一种则是在记叙中以议论、评论为主。像鲁迅先生的散文,在文字中就常常夹杂着“匕首和投枪”。那么,怎么看待巴金老人的散文呢?
如果说当年,巴金在《家》、《春》、《秋》中,通过对一个家族的描写,在男欢女爱乃至风花雪夜中衬托出良知和人性的话,那么,在老人的散文中,则是用经历、用苦难、用血和泪、用生命来来直接呼唤人性和良知了!《随想录》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回响……
转眼,十几个年头过去了。巴金老人同他的《随想录》都已经成为了往事……
今天,这本用血和泪“铸就”的散文集还会在人们的脑海中留下多少记忆呢?还会再次触动人们的灵魂、引起人们的共鸣吗?我不知道,但我相信,肯定会有很多人没有忘记巴老、没有忘记他的《随想录》。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jgdxz.com/post/20146.html
- 转载请注明: 散文网 于 用心散文网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