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作品中的《秋》的主旨是什么?
《秋》是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三部,也是最后一部,也就是结局。《秋》主要讲了高家的艰苦生活。故事中写了一位叫周伯涛的父亲连续将自己的女儿、儿子推入火坑。三房中的克明在女儿走后,终于醒悟;而他的两个弟弟却如同往常,他俩总是在家打架,有时还吵着要分家。最终,克明被他的两个弟弟气得去世。高公馆被卖掉了,高家业被搞得四分五裂的,人人相视如同敌人一般……“没有一个永久的秋天,秋天就要过去了。”这是《激流》三部曲中最后一本《秋》中的中心句。在《秋》里,发生了几件大事,但是都是悲剧,这些悲剧也揭示了高家这个大家庭正在逐步走向灭亡――不仅仅是高家,每一个旧社会的封建大家庭都在渐渐地变得枯竭,不公平的制度使得整个家庭逐渐瓦解。第一件事,是周家的枚少爷结了婚,新娘是最古板、卫道、残酷的老头在冯乐山的侄女,又是一个封建社会的包办婚姻!第二件大事,是四小姐淑贞跳井自杀。因为五爸克定公然把丫头收房、闹小旦、乱花钱,导致五婶沈氏总是跟克定吵架。但是,每当沈氏没有地方发泄怒气的时候,就会打、骂、惩罚自己的亲生女儿淑贞。所以,淑贞才会在一次又一次的打骂之后跳井自杀。这是一声警钟,告示世人。第三件大事,是三爸克明的死亡。克明一死,整个家里就乱了:卖公馆、分家,这些都是四爸克安和五爸克明的主意。这样一来,一个好端端的家就在老太爷和兄长死后,变得四分五裂。这也是封建大家庭最终的必然结果。每一个人都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贪得无厌,笑里藏刀,这样的家庭,怎么能维持下去。“没有一个永久的秋天。”,“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些都是在激励我们:不要灰心,不要丧气,大风大浪之后,必有属于我们的春天!可是,很快,才过了不到一年,枚少爷就因为肺病死去,留下一个年轻、有孕的寡妇。这都是因为枚少爷的父亲周伯涛明知道自己的儿子非有问题,却死活不肯请医生,最后,害死了自己的儿子,还害了儿媳一生。真荒谬!在阅读巴金老人的名著《激流三部曲》之三《秋》时,脑海里总是时不时冒出“天凉好个秋”这五个字。秋天本该是个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硕果累累的季节。可是说心里话,在阅读过程中,我却总感觉心里很憋闷,有几次不得不放下书,走到外面透口气。那些陈旧制度和吃人礼教就真的那么可怕吗?那些道貌岸然的长辈就真的值得去尊敬吗?鲁迅笔下的“旧礼教吃人”真的在《秋》中出现了。丫环倩儿生病了,主人不是去请大夫来救治,而是撒手不管,任其自生自灭,最后活活病死。倩儿死后连入土为安的待遇都没能得到,沦落到一个被席包裹扔落荒外的下场。四小姐淑贞最为可怜,她善良而又懦弱。每次她父母吵架,她都充当她们的出气筒,无辜地被辱骂和殴打。身边那么多人同情她,可是面对她可怜的求救,他们只是口头上的安慰她,许下的诺言却一直没有谁真正地去兑现。指望那些兄弟姐妹们来搭救的希望破灭了,无奈之下,她选择了跳井来结束她年轻的生命。《激流三部曲》中最有光辉的形象当然是家庭的叛逆者,但最成功的却无疑是觉新。对于这个人物,巴金有太多的情感。巴金的大哥尧枚在父母死后,独立支撑着整个家庭。在给巴金的信中他倾吐出家庭中的种种罪恶,这些素材给了巴金灵感。他决定用大哥"做线索来揭示一个大家庭的衰败。难得的是,尧枚知道这个想法后,写信来鼓励巴金写作。正当巴金写完《家》的第六章<做大哥的人>时。讣电来到,尧枚在精神重压下自杀了。在《秋》里,巴金给了觉新一个幸福的结局。对尧枚来说,也许这是一个最后的安慰吧。
巴金《秋》的主要内容?
《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经典,是巴金的代表作。
这部现实主义的长篇巨制,描写了一个封建大家族的没落分化过程,鞭挞了封建家族制度及其伦理道德,同时歌颂了青年一代的觉醒和抗争。《春》本书通过一个大家庭的没落和分化,揭露了封建势力的害人,歌颂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抗争及与这种家庭的决裂。《秋》这部长篇巨制蜚声海内外,通过一个大家庭的没落和分化,描绘出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掀起的改变旧生活的伟大力量。作者对题材熟悉和感受的亲切,使作品获得了巨大的震撼力。巴金的《秋》中结局是怎么样的?
。
《春》
故事梗概觉慧逃出家庭后获得了自由,但家中的悲剧还在一幕幕上演。觉新兄弟的继母周氏的娘家人来到成都,要为觉新的表妹蕙完婚。蕙是聪明美丽的女孩,却被顽固的父亲许给荒淫的陈家,大家都替她惋惜,觉新在她身上看到梅与珏的影子,却无力帮助。这时,觉新的爱子海儿不幸病死,他对生活更加没有了信心。觉民与琴则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并鼓励家中的弟妹走出家庭。
三房的淑英被父亲许给冯家,她极力想挣脱不幸的命运,甚至想过效仿鸣凤去死,觉民与琴决心帮助她脱离家庭,去上海找觉慧。蕙完婚后过着不幸的生活,很快就患病,因为婆家不肯请西医耽误了医治,默默地死去。蕙的死再次刺激了觉新,也使他开始支持觉民等人的计划。最终,淑英在觉民等的帮助下,被护送到了上海。在《春》的结尾,觉新等人收到她从上海的来信,信中倾吐了她获得自由后的幸福。
《春》写了一个女孩如何鼓起勇气走出家门,它无疑给了许多年轻人以叛逆的勇气,巴金因此也成了许多想要叛离家庭的年轻人的“咨询对象”,在众多的咨询者中,有一个女孩寄给他一张照片并约他见面谈谈。一见面,这个女孩就谈起自己守旧的父亲,并表示想脱离家庭。巴金诚恳地劝说女孩不要冲动,认为年轻人羽翼未丰前不宜轻易地踏入复杂的社会。此后,这个女孩遇到麻烦时,常常找他倾诉。她就是萧珊,后来成为巴金的妻子。
《秋》
故事梗概蕙的灵柩停在庙中已经一年多,她的丈夫忙着续弦,根本没想到要让她入土为安。在觉新与觉民的“威胁”下,蕙才得到存身之地。她糊涂的父亲又将儿子枚推入火坑,枚才17岁,就有了肺病的迹象,父亲周伯涛不愿承认儿子有病,却忙着给他娶了冯家的小姐为妻,两人感情不错,但妻子脾气很大,枚夹在她与长辈间受气,婚后不久就因病去世,留下新婚的妻子和她腹中的胎儿。
三房的克明在女儿跑后有所悔悟。两个弟弟却想卖掉公馆分家,儿子又不争气,克明在郁闷中丢下怀孕的妻子去世。淑英的丫头翠环敬佩觉新为人,三太太决定将她给觉新。
高公馆卖掉了,高家四分五裂,在觉新给觉慧与淑英的信中,他写到各房的情况。四房五房继续着荒诞的生活,几个堂弟依然顽劣成性。三房与他们住得很近,保持着亲密关系。他自己娶了翠环并将她当作妻子看待,至于觉民与琴,也按他们的意愿举行了新式婚礼并即将出外工作。
《激流三部曲》中最有光辉的形象当然是家庭的叛逆者,但最成功的却无疑是“多余人”觉新。对于这个人物,巴金有太多的情感。巴金的大哥尧枚在父母死后,独立支撑着整个家庭,在给巴金的信中他倾吐出家庭中的种种罪恶,这些素材给了巴金灵感,他决定用“大哥”做线索来揭示一个大家庭的衰败。难得的是,尧枚知道这个想法后,写信来鼓励巴金写作。正当巴金写完《家》的第六章《做大哥的人》时,讣电来到,尧枚在精神重压下自杀了。在《秋》里,巴金给了觉新一个幸福的结局,对尧枚来说,也许这是一个最后的安慰吧。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jgdxz.com/post/19939.html
- 转载请注明: 散文网 于 用心散文网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