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赏析?
“醉不以涩味的酒,以微漾着,轻晕着的夜的风华。不是什么欣悦,不是什么慰藉,只感到一种怪陌生,怪异样的朦胧。朦胧之中似乎胎孕着一个如花的笑―这么淡,那么淡的倩笑。淡到已不可说,已不可拟,且已不可想;但我们终久是眩晕在它离合的神光之下的……”印象中,秦淮河美极了,灯影,浆声,笑语,小调,胭脂味,扑扑心跳,微漾的醉……浓得化不开的色调,洒在脑海的画布上,凝固、突显,成了心灵的引导和牵挂――如此美境,什么时候亲历?
1923年夏,黄昏灯影里胭脂河上,长衣着装的俞平伯与佩弦(朱自清),各据船头,遥望着边际的夕阳西下的薄媚,听着浆声,偷眼避着来来往往的小艇,脸微红着,心胸激荡着。秦淮河姑娘们的靓妆,脂粉、纱衣裳的香……微波泛滥出甜的暗香,随着那些船儿荡;笑语,衬着胡琴亮着嗓子唱;杨枝绿影,华灯璀璨,叮当的小锣,伊轧的胡琴,沉填的大鼓,弦吹声腾沸了三里的秦淮河……“我的老调是一味的默,或干脆说个‘不’,或者摇摇头,摆摆手表示‘决不’。佩弦便进了一步,‘你不知道?这事我们是不能做的。’”
“这事不能做”,但人来了,却也醉了。“既自认有欲的微炎,为什么艇子来时又羞涩地躲了呢?佩弦说是一种暗味的道德意味,我说是一种似较深沉的眷爱。”俞平伯与佩弦各作了一篇散文或是游记。描景抒怀剖析个中原因,那一年,俞平伯与“环”结婚五年。“就论这一次秦淮夜泛罢,从来处来,从去处去,分析其间的成因自然亦是可能;不过求得圆满足尽的解析,使片段的因子们合拢来代替刹那间所体验的实有,这个我觉得有点不可能……”
月色如水,背对着秦淮河,两个拖长的身影渐行渐远……
一、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景抒情特点
朱自清在这篇散文里,着意描绘了秦淮河的夜景,并且融情于
景,情景交融,把自己的感情和思绪,融注进他所创造的形象里。
此文写于1923年,当时正处于五四落潮期,朱自清深感苦闷、寂
寞,同时很想填补空虚,排解烦恼,或躲进书斋,或寄情山水,追求一
时的宁静和一切均皆适度的。但另一方面,朱自清又渴望
光明,富有正义感,怅惘而不妥协,始终严肃地对待生活、对待自己。
这种思想情感被灌注于(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里,甚至作品中关于
月色、灯火、河水的描写,都隐含着作者的。夜游一开始,他
就神往于秦淮河的历史陈迹,那“华灯映水”、“灯月交辉”的光景,使
朱自清“枯涩久了”的心,被“润泽”得“不能自主”,简直有迷离恍惚之
感。在他眼里,船上的灯火“反晕出”“朦胧的烟霭”,又“逗起缕缕明
漪”,‘“碧阴阴的”水,荡漾起的“柔波是这样的恬静,委婉”,而大中桥
外,“淡淡的月,衬着蔚蓝的天”,水面被映照得“总像隔着一层薄薄的
绿纱面”,在清的月色和浑的灯光的交融中,秦淮河竟“仿佛笼上了一
团光雾”。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作者的烦闷、惆怅似乎都被暂
时忘却,只感觉到月光、灯火、水色的交互辉映,成一派不浓不淡、若
明若暗、朦朦胧胧,调和、适中、安逸的境界,这正是朱自清当时追求
的安宁和一切均皆适度的意趣的流露。
然而作者却不能真正超然,泛舟途中出现的妓船,把他拉回到现
实中,情感为之骤然一变。一来作者没有想到她们“仍在秦淮河里挣
扎”,为现实的黑暗而愤然;二来作者又苦于既同情她们的遭遇,又迫
于道德律而不能点歌,为此“觉得很怅怅的”。丑恶的现实打破了作
者恬静的心境,由于“心里的不安”,作者眼里“清艳的夜景也为之减
色”:“森森的水影,如黑暗张着巨口”,仿佛“要将我们的船吞了下
去”;傍岸船上一星两星的灯光,也“枯燥无力”;连电灯下的人物,都
“像蚂蚁一般”。显然,作者的情感由陶醉于秦淮河的夜景,而变为
“心里充满了幻灭的情思”,并且这种心境的变化,也抹染在月光、灯
火、水色等景致的描绘中,显示出寓情于景,情景相生的。
二、本文的结构特点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一篇纪游性写景抒情散文。文章从作
者与友人一起雇“七板子”游秦淮河写起,巧妙地以“桨声灯影”为行
文线索,由利涉桥到大中桥外,自夕阳西下到素月依人,表现了完整
的游踪,形成明显的时空顺序。
同时,其中又贯串着作者的情感线索。在开始的游程中,作者的
心境是平静的,从容品味,赏心悦目,陶醉于秦淮河入夜的景色。并
且在描绘灯光、水色和月光时,将自己深沉的感情灌注了进去。而后
秦淮河中的妓船,使朱自清“遇着了难解的纠纷”,文章就此出现了一
个大转折。作者的心绪起了变化,由对美景的沉醉转为落入现实的
怅惘。而文章的后半部分,就在作者表现自己“幻灭的情思”中,为读
者造成了一个回味想象的空间。
这篇散文结构的又一个突出之处在于作者紧扣秦淮河夏夜的特
点,将月光、灯火、水色等景致作为描写对象,其中又以灯光为重点,
不仅细致地描写了不同时间、不同水域的灯光、河水、月亮三者的变
化,而且还表现了华灯映水,灯月交辉的独特意境,使读者也能品出
“天之所以厚秦淮河”,“天之所以厚我们”的许多新异的滋味。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俞伯平和朱自清的有什么不同之处?
俞伯平和朱自清的《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不同和区别如下:
1、写作侧重点不同。
(1)两篇文章都通过情景交融的方式写景抒情,但是两者各有侧重。朱自清的散文,侧重对景的全景式的直接描述。从开篇写秦淮河的船到碧阴阴的水,到秦淮河的盛景中的灯火、月色、老树……作者通过细腻的几近工笔的手法描绘景色,让人身临其境。
(2)而俞平伯的文章则重在主管描写,他很少有直接的描写,多是间接叙述,并多内心情感的表达,含蓄委婉。营造一种空灵朦胧的意境,就像水中月镜中花似的,使人捉摸不定,在词句中偶尔还透着苦涩和玄妙之感。
2、语言风格不同。
(1)朱自清的语言素淡清秀:“它们那柔细的枝条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膀,交互的缠着,挽着;又像是月儿披着的发。”给人一种柔美之感。 而俞平伯的语言,则以典雅隽丽见长。”微波泛滥出甜的暗香,随着她们那些船儿荡,随着我们这船儿荡,随着大大小小一切的船儿荡。
(2)俞平伯的这篇文章语言杂揉文言、口语、方言等,甚至欧化的成分也较为明显。俞平伯在描写秦淮河的河水时,有这样凝炼的语言:“又早是夕阳西下,河上妆成一抹胭脂的薄媚。是被青溪的姐妹所熏染的吗?还是匀得她们脸上的残脂呢?寂寂的河水,随双桨打它,终是没言语。”
这里不仅语言非常洗炼,而且作者还把河水也拟人化了。
3、创作主题不同。
(1)朱自清在暮色的掩饰之下开始游历秦淮河,借助小船进入“幻梦”般的精神世界,通过月亮移置排遣内心的惆怅,歌妓的出现使得畅神移情的流程被迫中止而不得不回归现实。
作者感情的生成既源于扬州这一特殊的环境,更与情感的独特经历密不可分。文学创作成为作者表达内在情感以达到”刹那间”满足的最佳选择。“纸醉金迷” 、“六朝金粉”的秦淮河,随着历史长河的流淌而逐渐失去了昔日风韵。
(2)而俞平伯困缚在知识分子的狭小天地里,因而他也就不可能从秦淮河的历史和现状里,发掘出更有积极意义的思想来。
作者有所不满,也有所追求,但是又感到十分迷惘,因而文中就有着一种怅惘之感。作者不掩饰自己思想上的苦闷:“其实同被因袭的癣趣所沉浸。”他们都有着一种精神的渴求,想借秦淮之游来滋润心灵的干枯,慰藉一下寂寞的灵魂,这里多少还回荡着一点“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呼声。
扩展资料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创作背景: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现代散文家俞平伯所作的一篇散文,创作于1924年1月,该文1924年1月25日首次发表于《东方杂志》第21卷第2号二十周年纪念号上,后收入俞平伯散文集《杂拌儿》。
1923年8月,俞平伯与朱自清同游秦淮河,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共同的题目。两人各作散文一篇,以风格不同、各有千秋而传世,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文章通过描绘秦淮河上的喧哗景象,表达了作者想竭力地回避现实社会,然而却难以超然的心情。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
朱自清和俞平伯写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两篇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1、两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各有千秋,写的都很好。
2、1923年,俞平伯与朱自清同游秦淮河,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共同的题目,各作散文一篇,以风格不同、各有千秋而传世,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3、朱自清成名作《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记叙夏夜泛舟秦淮河的见闻感受,作者在声光色彩的协奏中,敏锐地捕捉到了秦淮河不同时地、不同情境中的绰约风姿,引发人思古之幽情。富有诗情画意是文章的最大特色。
4、俞平伯的这篇作品,体现了他的古典小说词曲水平,因此在这篇散文中,随处可见他在这方面的功力。他把这些文艺样式的用词融汇在一起,并不显得突兀或错杂,反而增添了文章的生气和丰采。 他们都构勒出了秦淮河秀美的轮廓。朱自清在这篇散文里,着意描绘了秦淮河的夜景,并且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把自己的感情和思绪,融注进他所创造的形象里。 写这篇文章时,朱自清深感苦闷、寂寞,同时很想填补空虚,排解烦恼,或躲进书斋,或寄情山水,追求一时的宁静和一切均皆适度的生活情趣。 但另一方面,朱自清又渴望光明,富有正义感,怅惘而不妥协,始终严肃地对待生活、对待自己.这种思想情感被灌注于《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里,甚至作品中关于月色、灯火、河水的描写,都隐含着作者的感情色彩。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主要内容?
简答:主要内容:主要是描绘秦淮河历来都是文人墨客云集之地,体现了秦淮河畔的美丽夜色和繁华景象中心思想:虽说作者想竭力地回避社会现实,然而却难以超然,这就引出了许许多多的烦恼。详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一篇纪游性写景抒情散文。文章从作者与友人一起雇“七板子”游秦淮河写起,巧妙地以“桨声灯影”为行文线索,由利涉桥到大中桥外,自夕阳西下到素月依人,表现了完整的游踪,形成明显的时空顺序。 同时,其中又贯串着作者的情感线索。在开始的游程中,作者的心境是平静的,从容品味,赏心悦目,陶醉于秦淮河入夜的景色。并且在描绘灯光、水色和月光时,将自己深沉的感情灌注了进去。而后秦淮河中的妓船,使朱自清“遇着了难解的纠纷”,文章就此出现了一个大转折。作者的心绪起了变化,由对美景的沉醉转为落入现实的怅惘。而文章的后半部分,就在作者表现自己“幻灭的情思”中,为读者造成了一个回味想象的空间。这篇散文结构的又一个突出之处在于作者紧扣秦淮河夏夜的特点,将月光、灯火、水色等景致作为描写对象,其中又以灯光为重点,不仅细致地描写了不同时间、不同水域的灯光、河水、月亮三者的变化,而且还表现了华灯映水,灯月交辉的独特意境,使读者也能品出 “天之所以厚秦淮河”,“天之所以厚我们”的许多新异的滋味。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jgdxz.com/post/19609.html
- 转载请注明: 散文网 于 用心散文网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