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好文章 > 桨声灯影的秦淮河散文-朱自清《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赏析?
2020
10-31

桨声灯影的秦淮河散文-朱自清《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赏析?

朱自清《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赏析?

“醉不以涩味的酒,以微漾着,轻晕着的夜的风华。不是什么欣悦,不是什么慰藉,只感到一种怪陌生,怪异样的朦胧。朦胧之中似乎胎孕着一个如花的笑―这么淡,那么淡的倩笑。淡到已不可说,已不可拟,且已不可想;但我们终久是眩晕在它离合的神光之下的……”印象中,秦淮河美极了,灯影,浆声,笑语,小调,胭脂味,扑扑心跳,微漾的醉……浓得化不开的色调,洒在脑海的画布上,凝固、突显,成了心灵的引导和牵挂――如此美境,什么时候亲历?


1923年夏,黄昏灯影里胭脂河上,长衣着装的俞平伯与佩弦(朱自清),各据船头,遥望着边际的夕阳西下的薄媚,听着浆声,偷眼避着来来往往的小艇,脸微红着,心胸激荡着。秦淮河姑娘们的靓妆,脂粉、纱衣裳的香……微波泛滥出甜的暗香,随着那些船儿荡;笑语,衬着胡琴亮着嗓子唱;杨枝绿影,华灯璀璨,叮当的小锣,伊轧的胡琴,沉填的大鼓,弦吹声腾沸了三里的秦淮河……“我的老调是一味的默,或干脆说个‘不’,或者摇摇头,摆摆手表示‘决不’。佩弦便进了一步,‘你不知道?这事我们是不能做的。’”


“这事不能做”,但人来了,却也醉了。“既自认有欲的微炎,为什么艇子来时又羞涩地躲了呢?佩弦说是一种暗味的道德意味,我说是一种似较深沉的眷爱。”俞平伯与佩弦各作了一篇散文或是游记。描景抒怀剖析个中原因,那一年,俞平伯与“环”结婚五年。“就论这一次秦淮夜泛罢,从来处来,从去处去,分析其间的成因自然亦是可能;不过求得圆满足尽的解析,使片段的因子们合拢来代替刹那间所体验的实有,这个我觉得有点不可能……”


月色如水,背对着秦淮河,两个拖长的身影渐行渐远……


一、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景抒情特点

朱自清在这篇散文里,着意描绘了秦淮河的夜景,并且融情于

景,情景交融,把自己的感情和思绪,融注进他所创造的形象里。

此文写于1923年,当时正处于五四落潮期,朱自清深感苦闷、寂

寞,同时很想填补空虚,排解烦恼,或躲进书斋,或寄情山水,追求一

时的宁静和一切均皆适度的。但另一方面,朱自清又渴望

光明,富有正义感,怅惘而不妥协,始终严肃地对待生活、对待自己。

这种思想情感被灌注于(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里,甚至作品中关于

月色、灯火、河水的描写,都隐含着作者的。夜游一开始,他

就神往于秦淮河的历史陈迹,那“华灯映水”、“灯月交辉”的光景,使

朱自清“枯涩久了”的心,被“润泽”得“不能自主”,简直有迷离恍惚之

感。在他眼里,船上的灯火“反晕出”“朦胧的烟霭”,又“逗起缕缕明

漪”,‘“碧阴阴的”水,荡漾起的“柔波是这样的恬静,委婉”,而大中桥

外,“淡淡的月,衬着蔚蓝的天”,水面被映照得“总像隔着一层薄薄的

绿纱面”,在清的月色和浑的灯光的交融中,秦淮河竟“仿佛笼上了一

团光雾”。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作者的烦闷、惆怅似乎都被暂

时忘却,只感觉到月光、灯火、水色的交互辉映,成一派不浓不淡、若

明若暗、朦朦胧胧,调和、适中、安逸的境界,这正是朱自清当时追求

的安宁和一切均皆适度的意趣的流露。

然而作者却不能真正超然,泛舟途中出现的妓船,把他拉回到现

实中,情感为之骤然一变。一来作者没有想到她们“仍在秦淮河里挣

扎”,为现实的黑暗而愤然;二来作者又苦于既同情她们的遭遇,又迫

于道德律而不能点歌,为此“觉得很怅怅的”。丑恶的现实打破了作

者恬静的心境,由于“心里的不安”,作者眼里“清艳的夜景也为之减

色”:“森森的水影,如黑暗张着巨口”,仿佛“要将我们的船吞了下

去”;傍岸船上一星两星的灯光,也“枯燥无力”;连电灯下的人物,都

“像蚂蚁一般”。显然,作者的情感由陶醉于秦淮河的夜景,而变为

“心里充满了幻灭的情思”,并且这种心境的变化,也抹染在月光、灯

火、水色等景致的描绘中,显示出寓情于景,情景相生的。

二、本文的结构特点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一篇纪游性写景抒情散文。文章从作

者与友人一起雇“七板子”游秦淮河写起,巧妙地以“桨声灯影”为行

文线索,由利涉桥到大中桥外,自夕阳西下到素月依人,表现了完整

的游踪,形成明显的时空顺序。

同时,其中又贯串着作者的情感线索。在开始的游程中,作者的

心境是平静的,从容品味,赏心悦目,陶醉于秦淮河入夜的景色。并

且在描绘灯光、水色和月光时,将自己深沉的感情灌注了进去。而后

秦淮河中的妓船,使朱自清“遇着了难解的纠纷”,文章就此出现了一

个大转折。作者的心绪起了变化,由对美景的沉醉转为落入现实的

怅惘。而文章的后半部分,就在作者表现自己“幻灭的情思”中,为读

者造成了一个回味想象的空间。

这篇散文结构的又一个突出之处在于作者紧扣秦淮河夏夜的特

点,将月光、灯火、水色等景致作为描写对象,其中又以灯光为重点,

不仅细致地描写了不同时间、不同水域的灯光、河水、月亮三者的变

化,而且还表现了华灯映水,灯月交辉的独特意境,使读者也能品出

“天之所以厚秦淮河”,“天之所以厚我们”的许多新异的滋味。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