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现代散文 > 巴金散文《星》赏析-巴金以《星》为题目有什么含义?
2020
10-31

巴金散文《星》赏析-巴金以《星》为题目有什么含义?

巴金以《星》为题目有什么含义?

作者以星为题目象征着 光明.理想.未来 《星》 巴金 在一本比利时短篇小说集里,我无意间见到这样的句子: “星星,美丽的星星,你们是滚在无边的空间中,我也一样,我了解你们……是,我了解你们……我是一个人……一个能感觉的人……一个痛苦的人……星星,美丽的星星……”我明白这个比利时某车站小雇员的哀诉的心情。好些人都这样地对蓝空的星群讲过话。他们都是人世间的不幸者。星星永远给他们以无上的安慰。 在上海一个小小舞台上,我看见了屠格涅夫笔下的德国音乐家老伦蒙。他或者坐在钢琴前面,将最高贵的感情寄托在音乐中,呈献给一个人;或者立在蓝天底下,摇动他那白发飘飘的头,用赞叹的调子说着:“你这美丽的星星,你这纯洁的星星。”望着蓝空里眼瞳似地闪烁着的无数星子,他的眼睛润湿了。 我了解这个老音乐家的眼泪。这应该是灌溉灵魂的春雨吧。 在我的房间外面,有一段没有被屋瓦遮掩的蓝天。我抬起头可以望见嵌在天幕上的几颗明星。我常常出神地凝视着那些美丽的星星。它们像一个人的眼睛,带着深深的关心望着我,从不厌倦。这些眼睛每一霎动,就像赐予我一次祝福。 在我的天空里星星是不会坠落的。想到这,我的眼睛也湿了。

巴金《星》中,表现作者怎样的感情?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2003年11月,中国国务院授予巴金“人民作家”称号。2005年10月17日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在我眼里:巴金先生是一位封建家庭走出来的先进青年,一位文革期间痛失爱侣的著名作家,一位朴实真挚的长寿仁者。很小的时候就读过《激流》三部曲,有强烈的代入感,对我的成长影响很大。很重的自传色彩,不管从艺术的高度还是简单的想了解巴金,了解早年的巴金,《激流》都是最好的选择。《激流三部曲》以成都为背景,描写了1919年至1924年中国历史处在转折时期这一风起云涌的动荡时代中,封建大家庭高家四代人的生活。记述了一个封建大家庭走向分化与衰落,以及青年一代冲破封建宗法束缚,走向新生活的过程,描绘出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掀起的改变旧生活的伟大力量。巴金先生的妻子萧珊女士是他的忠实读者,两人于1936年相识,1940年结婚,虽然相差十三岁,但感情很好。文革期间巴金先生受到残酷的迫害,萧珊女士也因为与巴金先生的关系受到非人的待遇。1972年7月萧珊女士因患癌症住院,而巴金先生在干校劳动不被允许探望,于是萧珊女士只得独自在医院接受治疗,半个月后含冤长辞人世。在萧珊女士去世的3年之后,巴金先生才获许把萧珊女士的骨灰捧回,巴金先生将妻子的骨灰放在自己的枕边,每夜与之共眠,一直到2005年,巴金先生去世。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每每提及那十年动荡,无不咬牙切齿。痛惜。痛惜。这里推荐《怀念萧珊》,是巴金先生散文集《随想录》中的一篇,是为悼念妻子萧珊女士所做。囿于人生际遇,尚不能完全体会文中的种种,不过仍是十分感动。有此佳侣,不负此生。仁者寿。虽说现代文坛“鲁郭茅巴老曹”,但巴金先生前面某先生的品性我认为是不齿的。在我第一次读《激流》的时候,就非常敬佩老先生了。成长的年岁里,一直关注老先生的新闻消息。特别是老先生以百岁之龄,犹笔耕不辍,更让人动容。《随想录》是巴金晚年创作的一部杂文集,巴金直面“文革”带来的灾难,直面自己人格曾经出现的扭曲。他愿意用真实的写作,填补一度出现的精神空白。晚年的巴金在《随想录》一书中,以罕见的勇气“说真话”,为中国知识分子树立了一座丰碑。他对过去的反思,他追求真理的精神也赢得了文化界的尊敬。2005年10月17日,是巴金先生去世的日子,一直都记得很清楚。先生的一生,是正直、光辉的一生,无愧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有幸能在年少时就认识这样一位大师,大师的品行教育着后辈人。仅作为一个读点书的普通人,向大师致敬。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