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好文章 > 朗读者老舍散文-对于央视《朗读者》,你怎么看?
2020
10-31

朗读者老舍散文-对于央视《朗读者》,你怎么看?

对于央视《朗读者》,你怎么看?

中央电视台于2月18日起每周六、周日晚8点在CCTV-1和CCTV-3联合播出大型情感文化类节目《朗读者》,主持人董卿首任制作人兼主持人,集结柳传志、斯琴高娃、濮存昕、乔榛等朗读者,带给观众一场关于文学与情感的“碰撞”盛宴。《朗读者》用文字、声音加故事的三位一体文艺表现形式,旨在打造一档“慢综艺”节目。

  《朗读者》以“朗读打动人心”为口号,注重人文精神的体现。由是观之,《朗读者》要用文化魅力打动人心。

  《朗读者》虽然以“朗读”命名,但不是一档读书节目。用董卿的说法:“朗读”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朗读者》要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

人物

情感,并感动于他们让我们遇见了大千世界。笔者特意看了第一期濮存昕朗读老舍先生的《宗月大师》,的确很有味道。节目从真挚的人生故事出发,用文字抵达情感,帮助观众去了解和理解朗诵文字背后蕴含的宽度、厚度、浓度,进而品味人生价值。

  《朗读者》在朗读的同时注重讲好故事,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生故事,传播思想、传递情感、传承精神,满足受众在疲惫的忙碌之后回归内心宁静的欲望,感受朗读传达的力量。

  文化魅力要“有意思,也要有意义”。广电总局曾对真人秀节目给出一个“有意思,也要有意义”的标准,我觉得,这个标准适用于所有的文化类节目,《朗读者》也不例外。论有意思,《朗读者》选择的朗读素材,可以是一篇散文、一首诗,或者是一封家信,甚至是一段电影戏剧剧本,由观众熟悉的擅长朗诵的演员和文化人担任嘉宾,当文字在朗读人的二次加工下带着自身的情感再次传递出来时,容易把观众带入情景之中,震撼心灵。而每期节目以一个主题词作为核心线索,嘉宾围绕主题词分享人生故事,将值得尊重的人生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这样的节目就会更有文化、更有意义。

  总之,《朗读者》这类文化节目打动人,不是拼颜值、拼人气、拼演技,而是拼内涵、拼境界、拼文化魅力。这种文化魅力,不仅靠现场灯光、道具、舞美的精心打造,更要靠主持人和嘉宾的修养,让观众深切感受到朗读的情真意美,进而产生共鸣,心灵受到感动和愉悦。

《朗读者》播出后,你觉得有哪些收获?

第二期《朗读者》在央视一套首播。片头的城市朗读亭,闪现了杭州图书馆的外景。接下来,我认出了在杭图朗读亭参与朗读的四张杭州面孔。如果你认出更多杭州人,也欢迎来告诉我们。朗读亭今天依然在浙江图书馆,昨天我看了一下,多了控制线,排队长龙终于不见了。

视频截图

回顾:

“没想到杭州人这么有文化!”昨天他们在这里排队到深夜12点,央视的编导都惊呆了……

董卿主持的《朗读者》昨晚首播,实力圈粉!节目组这两天在杭州,你也可能上央视!

我认出了4个人

以后的节目中还会有杭州的镜头

第一位是含泪朗读的金婚奶奶王佩英,“在金婚的这一天,我的老伴给我写了这一封短短的情书”。这封情书是王奶奶相伴50年的丈夫林镜冰在今年2月17日他们金婚纪念日那天,从重症监护室的病床上写来的,不到百字的信,林爷爷让人把笔绑在手上,写了两个小时。当时,《朗读者》编导还曾纠结过,王奶奶的故事要放在哪一期节目,“因为这周主题是《陪伴》,下周是《眼泪》,老奶奶的朗读全都很符合”。

含泪朗读的金婚奶奶王佩英。视频截图

另一位上节目的杭州人是在中石化工作的赵科。镜头里,赵科先是抱着2岁多的小女儿,之后,他在安吉路小学读四年级的大女儿赵景茜也手捧一束鲜花出镜。我记得,那天是赵科一家四口来逛杭州图书馆,当时他把一首《共和国之恋》的歌词献给石化事业的前辈闵恩泽院士,赵景茜则朗读了白居易的《忆江南》。

赵科抱着2岁多的小女儿出镜。视频截图

读杨绛《我们仨》的一家三口,应该也是杭州的,但我就不认识了。如果你认出更多杭州人,也欢迎告诉我们。

朗读亭来杭州一周多了,第二期上的画面仍比较少,这也印证了之前采访中外拍组编导说的:“朗读亭先去了广州,所以这周可能广州的内容会多一些。杭州读者朗读的画面,也些会出现在节目,但不会特别大篇幅。”

杭州是北京、广州之外《朗读者》节目的第三个外景城市,也是开播以后第一个抵达的城市。下周的第三期《朗读者》会不会给杭州人更大的惊喜呢?外拍组的编导说,“不是一个城市一期节目,但之后还会有杭州的镜头被剪辑进去。”

这首诗曾经引发过爱情诗热

他们读的文字背后有更多故事

伴随着青年钢琴家吴牧野的琴声,主持人董卿以顾城的诗句开唱:“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俩站着不说话”,引出了昨天《朗读者》的主题“陪伴”,而嘉宾们选择的朗读内容背后都有更多故事。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