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小河的文章?
小河挑歌一块一块的石板,青青的,湿湿的;镶嵌在朝向河边的路上。小河傍着小镇,弯弯曲曲。 让孩子们去挑水,是小镇的时尚。于是,小镇上的男娃儿女娃儿都统统被赶下了水:先学小桶,后挑大桶。要懂得生活和劳动,先从挑水开始,这是第一课。 水都不会挑,还能干大事?小镇人如是说。 吃水用水,虽不花钱,但须勤劳。洗衣、淘菜、杀鸡宰鸭开膛……都可去小河边。不远不近,去去来来,轻松自在。 小河有永远看不厌的风景:柳树、翠竹、水码头、石板桥;清澈见底的水下,有无法捕捉的“耗儿鱼”和采之不尽的水草;久雨初晴的日子,阳光下的小河便成了“半边天”们的世界――所有的声音,所有的色彩和无数优美的曲线都在这里交织、展现…… 我们,都挑水去。三三两两地结上伴,大声武气在吆喝,唱歌、玩笑。要好的伙伴,我先帮你挑,你再帮我挑;如你有事,那你家里的水缸我就“承包”了。 挑水,也有学问。较难的是在石板桥上蹲下将双桶从桥的两侧同时浸入水中装满水后再站起身挑起来;更难的则是在桥上蹲下弓腰将双桶从桥的同一侧同时浸入水中装满水后再站起身挑起走人。此外,水桶内上上口处一般都配有一圈竹篾片编成的水圈以防水溢出。不用水圈也能将水满当当地挑回家,也有其技巧。 不用水圈,用最难的方式打水入桶,用最快的速度挑回家――逞强好胜的我们常常作这种劳动技能的竞赛;女娃儿则靠边站,只有旁观喝彩和崇拜的份。 在这青青的石板,湿湿的石板镶就的路上,我们周而复始地踏过一年,一年,又一年…… 十六岁是花季。于是,那河边,那路上,以及肩上那根悠悠闪闪的扁担,都浸透着花瓣的馨香。少男少女初长成的季节,心事就开始萌芽、破土……九九艳阳天,十八岁的哥哥就不在河边坐了,或留在小镇或离开小镇,用挑水扁担磨出的铁肩去承受那人生中的又一副重担。于是,那支悠悠闪闪的挑歌又有了其深刻的内涵…… 至今,小镇依旧,小河依旧,那一块块青青的石板湿湿的石板镶就的路依旧――勤奋地劳动和真诚地生活至今依旧是小镇永恒的主题。家乡的小河离开家乡快半年了,我在梦里也想念那条小河。生长在那里,贪婪过小河的乳汁。每天,不管日立中天,还是鸡啼月晓,小河边总会飘起欢歌笑语,那是家乡人汗水的痕迹,梦想的折射。我为家乡小河的淳朴,美丽,无私而陶醉。小河边树木葱葱,麻利的翠鸟点过水面,留下圈圈圆晕;笨重的鸭子浮过,划破水面上树的倒影;风起,粼粼的波光在阳光下格外的明丽耀眼。家乡的小河,美丽的小河。小河环绕着家乡,像一条冬日里美丽的围巾,温暖家乡人心窝。小河又似一汪清泉,滋润家乡人的心田。她更是一条贯穿家乡身躯的血脉,给家乡以活力。家乡的小河,无私的小河。好想,再一次走近她,聆听簌簌的洗衣声;再一次投入她;和小朋友一起玩耍嬉戏;再一次站在她身边,看看天空红河泻火时的靓影。家乡的小河,令人思念的小河。飘得愈远,对家乡小河的思念就愈深。
求几篇华丽清新的散文?
干净的天,被镀上了一层浅灰色,被雨洗过后的淡淡的铅灰色。
淡淡的忧郁的颜色。似乎起风了,静静的湖面静静地泛起一丝波澜,轻轻的荡漾在我的心头。岸边的柳丝缓缓地舒展着,向我讲述一个千年前的邂逅。空中飘起了雨丝,细细的,密密的,带着无限的幽怨和叹息优雅地降落在书上,水里,岸边。突然就想起了杭州,想起了那些居住在西湖边,想起了那些倚着门框看过的日落。无比粗犷无限细腻的日落。更想起了西湖的天,淡淡的,近似于素描本上的颜色。更想起了西湖上空曾飘过的雨,那愁断人肠的小雨。恍惚间,记忆与现实重叠了,眼前这宽宽浅浅的小河,似乎成了江南那八千亩飘渺灵动的秀水。远方,似乎还隐约着雷峰塔的苍老背影,静静诉说着流水般的往事。只是,湖中的那帆小舟呢?那载着西施和范蠡归隐江湖的小舟呢?那才子钓过的鱼,佳人采过的莲呢? 木然地望着雨点柔柔地融化在水面,却重重地砸出圈圈涟漪,慢慢扩散,渐渐消失。你呢? 那个曾说要和我同看云卷云舒的你? 慢慢懂得,只是我的一厢情愿罢了,只是我的自作多情罢了。翻开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合上书,翻开一本余光中的诗集,轻声浅吟着那首《等你,在雨中》。雨打湿了这个忧郁的雨天。还是想问,等,你会回来吗? 我自己写的,见笑了-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jgdxz.com/post/18969.html
- 转载请注明: 散文网 于 用心散文网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