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十五段安塞腰鼓好在哪里?
着力强调,充分感叹,从强烈与视觉感受到声音的震撼。到舞蹈的动作,再到心灵的搏击,层层深入,写出了安塞腰鼓的独特激情。
扩展资料
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正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另外一点也颇有意味:它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结合必须达到这样的高度。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 散文《安塞腰鼓》正是抓住了“安塞腰鼓”的这一特点
《安塞腰鼓》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安塞腰鼓》的语言特点:
1、运用铿锵的短句,激情澎湃,如“好一个安塞腰鼓”,使文章语气层层推进。
2、运用多样的修辞:比喻,如第7节“旋风一样.”;排比,如第7节、23节等;拟人,如18节;夸张等。
《安塞腰鼓》的意境特点:
想像奇伟,意境雄浑。语言激情澎湃,铿锵有力,浓墨大笔,抒写饱满的生命激情。《安塞腰鼓》通篇贯注一个“情”字,作家通过一系列对“安塞腰鼓”赞美的语词,来直抒胸臆,使整个散文呈现出雄奇的诗意美。《文心雕龙・情采》中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为了确保情感的畅通无阻,刘成章《安塞腰鼓》通篇用诗的方式加以强化。“安塞腰鼓”这个特定的意象,在刘成章的脑际孕育、旋转,仿佛地底突腾运行的火山岩浆,最后有最彻底、最尽兴的喷发,灿烂的意象在瞬息之间纷翻飞舞。
拓展资料:
这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作品,既是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它以诗一般凝练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
这是一首生命的赞歌,力量的赞歌。
在文章里,安塞腰鼓,并非只是单纯地在作为人类生命力量的一个载体、一种象征;其自身,就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物,最充分、最彻底的表现。这样,作者自然要倾注下全部的热情与笔力歌之、颂之,一歌二颂难以尽致,则有三歌之、三颂之。
在作者笔下,几乎分不出哪是形式与内容,哪又是客体与主体,两者真正地获得了无间的统一。
不取拖沓累赘、沉闷疲软的长型句式,而多简洁有力、脆生响亮的短句;也没有冗长繁复的段落,一言两语即自成起迄。
大量地运用排比,排比的形式又力求多样:既有句内的排比,更多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排比,又能连段而下,交错互出。
不独直接地描写这腰鼓释放的磅礴能量,也从人的感觉、人的联想和群山、大地等周围环境的回响上,多方位地渲染着它的奇特效应。
自始至终采用行进的、动态的描写,不作静止的形容,并使那人体的动作与腰鼓的声响,在共时态中互激互融,合二而一,从艺术上组成一个表现着生命之源和力量之泉的整体。
──这一切形式上的追求,在文章中造成了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炽热灼人的氛围,排山倒海般的气势,恰与作者所要歌之颂之的人的生命力量相辅相契。
安塞腰鼓,是属于黄土高原的。惟有生存于这方土地上的人群,才能创造出此等奇观,也才能凭借它而释放其内蓄的伟力。作者是陕西人,从其描写中,可以看到他对黄土高原和安塞腰鼓的无限神往与倾心爱恋。惟其如此,他也才能写得酣畅淋漓,曲尽其妙。
安塞腰鼓有什么特点,作者怎么写的?
安塞腰鼓与其他的鼓有着很大的区别,首先,安塞腰鼓的演奏者不是那些大腹便便的专业人士,而是那些“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这些农民演奏出来的,这是他们情感的抒发。其次,安塞腰鼓所带来的感觉,远远不像农民那样朴素,更超越了那些专业人士,正如文中所说:“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这样的感觉,能和那些成天呆板地敲打着锣鼓所带来的感觉比吗?
作者之所以能写的这样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是因为作者用了许多加强语气的修辞手法,其中最多,也是用的最妙的就数排比了,作者用排比句,描绘了黄土高原安塞腰鼓一系列壮观的景象。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jgdxz.com/post/18732.html
- 转载请注明: 散文网 于 用心散文网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