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散文 > 关于吃的散文-关于美食的散文?
2020
10-30

关于吃的散文-关于美食的散文?

名家写食物的散文有哪些?

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饮食吃食,不光可以填饱肚子,解决温饱,有时候更是人生的一种乐趣。为此,“食物”“饮食”等题材的内容也时常出现在一些文学大家的作品中,让人读起来津津有味。

?

今天就来给大家介绍4本名家写食物的散文书,它们分别是汪曾祺的《万事有心,人间有味》、蔡澜的《碗净福至》、林文月的《 饮膳札记》、蔡珠儿的《红焖厨娘》

?

(1)汪曾祺《万事有心,人间有味》

汪曾祺作为美食圈扛把子,曾用一枚咸鸭蛋向全国人民安利了高邮。细细读过他的作品才发现,老先生的字里行间处处透着对着生活的热情与爱,他写小人物、写美食、写人间草木。

汪老先生写字、画画、做饭,把普通的日常活得有情、有趣、有味,并把他对生活的热爱通过一字一句传达给世人――生活是美好的,人是有诗意的。

透过汪曾祺的独特视角,生活里每一处细小的平凡都变得美丽灿烂。

?

?

(2)蔡澜《碗净福至》

蔡澜先生在他的《碗净福至》中有许多对美食的描写。

他描摹各色风味,趣品百态世相。

写佳肴美食,也是写别样的风土人情和世相人心。

既有对各地美食的悉心记录,也有对生活中常见食材的独特解读。

台湾失传的办桌菜,小樽鱼市的八角鱼,

难得正宗的潮州味,舍命一吃的河豚宴……

食物诱人的香气仿佛能从书里冒出来,

最终又投射在我们的平凡生活里,化作用心对待的一日三餐。

吃,也是一种学问。有时候,吃是一种很个人化的行为。有时,我们吃的不是食物,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乡愁。

?

(3)林文月《?饮膳札记》

翻开书的正文,看到林先生记下的十九道菜,不由惊叹,原来菜谱也可以这样写,这样随心的说着,就象一个优雅的妇人,正在厨房里忙碌着,一边忙着一边轻声说着,看书时,我的脑子里真的一直浮现出这样的画面,这样的画面真的衬得起“优雅”两个字.....

林先生做菜不单是为了填饱肚子,还有精心安排宴客时的喜悦心情,还有看到客人吃得津津有味时满足的心情。

看林先生的书,除了看到她细细记录的这十九道菜的做法,也看到她宴客时的心情,以及对宴客时欢谈的怀念和留恋,更有对早年温馨亲情的怀念。

?

?

(4)蔡珠儿《红焖厨娘》

《红焖厨娘》以汉字下厨,用文字烹饪。它从鲜啖、煮炒、蒸熬、焖烤、挑嘴、外食等方面详述各味美食、各色食材的身家故事、料理方式与作者自己的私房心得。

做厨娘其实是件累人的事情,她却很乐于享受,花好几天准备材料做家乡的粽子,反复不同材料尝试,最后自己吃不上几个,都乐于分给朋友分享了,自己试验积累的秘诀也一一贡献在书中,热爱美食热爱厨房的人最享受的是整个做菜的过程吧。

她把每样食物的热爱写的丝丝入微,俏皮可爱,一点也不觉得繁复,而是愿意一口气看完。





你最想吃梁实秋《雅舍谈吃》里的哪道菜?

坊间不少以吃为题的畅销书,梁实秋的《雅舍谈吃》是我很喜欢的一本书,里面所涉及的事情也大多是民国时期发生的,而雅舍是当时抗战时期梁实秋在重庆的住所,谈吃的话,我觉得这本书是以写饮膳来怀旧的,因为梁先生家的家庭生活乐趣很大一部分是“吃”。

我是属于无肉不欢的人,所以我最想吃的还是肉,而梁实秋对火腿是情有独钟。当时戏曲大家吴梅在南京老万全宴请东南大学同人,梁实秋也是在座的,而席间的清蒸火腿让他印象深刻,用醇酿花雕蒸制,盛放在高边大瓷盘子里,味道鲜美无与伦比。还有一道叉烧火腿不但让我垂涎三尺,当时梁实秋说想起来,就会觉得嘴馋。叉烧火腿用的是云腿,脂多肉厚,虽然香味不如金华火腿,但是烤熟之后,切成薄片,肥肉依稀透明,而瘦肉鲜亮红艳,夹在面包里,香浓爽口,丰腴美味,就连梁实秋也觉得比湖南馆子的蜜汁火腿还高出一筹。

1926年夏天,时昭瀛从美国回来,在北京东兴楼宴请同学,当时梁实秋也是在场的。而且东兴楼当时是北京的大馆子,芙蓉鸡片是宴席少不了的一道菜。芙蓉其实就是蛋白,鸡胸肉剁得很细腻,然后加入蛋白搅拌,入油锅摊成一片,片大且薄,薄而不碎。一片片白嫩的形状,上面再撒上几根嫩绿的豆苗,起锅时在滴上几滴鸡油,在芙蓉片的温热下,激发出鸡油的香气,而且翠绿点缀雪白的芙蓉,煞是好看。梁实秋说生平品过最好的酒就是东兴楼珍藏十年的花雕,酒坛子盖一打开,一股蠢词昂就飘出来,倒在细瓷酒碗里,酒香会更加的浓郁,醇香扑鼻,而且酒的色泽光润,入口也是酒香浓郁。

《雅舍谈吃》中,梁实秋说:“不知何故很多人加根本不吃羊肉,我家里就羊肉不曾进过门。”而梁实秋很爱吃羊肉,所以他解馋的时候也就只能下馆子去,而当时北京最出名的就是北京的正阳楼烤羊肉。经过松树枝烧烤的羊肉,散发出羊肉的焦香和松树枝的清香,很是诱人。也许是为了招揽客人,正阳楼安排师傅表演切肉的记忆,要切的肉一部分被布盖好,师傅一手按着肉,一手持刀,只见刀片飞快,片刻功夫,一片片羊肉就切好了,而且很薄。就这正阳楼的烤羊肉,让若干年后在青岛任教的梁实秋回想起来,就垂涎欲滴。

民以食为天,我不知道这个天到底指的是什么,似乎是包括了一个人一切肉体和灵魂的需求,而我知道热爱美食的人都是热爱生活的,从梁实秋轻灵飘逸的文笔就可以看出他的云淡风轻。

Cola

汪曾祺的诸多“饮食散文”中,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汪曾祺不仅是一位作家,也是一位美食家,他说“安身之本,必资于食。四方食事,亦可明心见性。”汪曾祺写过不少关于美食的文章,从家乡的食物和野菜写到豆汁和干丝,从内蒙的手把肉写到昆明的菌子,他也写吃食和文学的关系,以及旅食和文化的相互影响。

记得汪曾祺写过文学、美食对生活的影响:

“一个文艺工作者、一个作家、一个演员的口味最好杂一点,从北京的豆汁到广东的龙虱都尝尝……口味单调一点、耳音差一点,也还不要紧,最要紧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

印象深刻的是汪曾祺的饮食散文里,不仅着重挖掘各种美食特产的历史、吃法,还细致地描写了美食背后的人情与味道,读来让人感受到那些食物,如手把肉、咸鸭蛋、鸡枞菌、炒米焦屑,不是单调的食物,它们的背后还牵扯着人与人的关系,融入到人们的平凡生活之中,它们带着人们的某些特殊记忆,使人时时刻刻充满回忆,让人带着对食物的亲切与敬畏之心,从而更热爱当下的生活。

举几个例子:

写买牛肉:

“我于是尽了一趟义务,把她请到一边,讲了一通牛肉做法,从清炖、红烧、咖喱牛肉,直到广东的蚝油炒牛肉、四川的水煮牛肉、干煸牛肉丝……”

写昆明的菌子:

“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炒牛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人晕倒。”

写故乡的炒米:

“小时读《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觉得很亲切。郑板桥是兴化人,我的家乡是高邮,风气相似。这样的感情,是外地人们不易领会的。”

关于美食的散文?

梁实秋-萝卜汤的启示

  抗战时我初到重庆,暂时下榻于上清寺一位朋友家。晚饭时,主人以一大钵排骨汤飨客,主人谦逊地说:“这汤不够味。我的朋友杨太太做的排骨萝卜汤才是一绝,我们无论如何也仿效不来,你去一尝便知。”杨太太也是我的熟人,过几天她邀我们几个熟人到她家去餐叙。

  席上果然有一大钵排骨萝卜汤。揭开瓦钵盖,热气冒三尺。每人舀了一小碗。喔!真好吃。排骨酥烂而未成渣,萝卜煮透而未变泥,汤呢?热、浓、香、稠,大家都吃得直吧嗒嘴。少不得人人要赞美一番,并且异口同声地向主人探询,做这一味汤有什么秘诀。加多少水、煮多少时候,用文火、用武火?主人只是咧着嘴笑,支支吾吾地说:“没什么,没什么,这种家常菜其实上不得台面,不成敬意。”客人们有一点失望,难道说这其间还有什么职业的秘密不成,你不肯说也就罢了。这时节,一位心直口快的朋友开腔了,他说:“我来宣布这个烹调的秘诀吧!”大家都注意倾听,他不慌不忙地说:“道理很简单,多放排骨,少加萝卜,少加水。”也许他说的是实话,实话往往可笑。于是座上泛起了一阵轻微的笑声,主人顾左右而言他。

  宴罢,我回到上清寺朋友家。他问我方才席上所宣布的排骨萝卜汤秘诀是否可信,我说:“不妨一试。多放排骨,少加萝卜,少加水。”当然,排骨也有成色可分,需要拣上好的,切萝卜的刀法也有讲究,大小厚薄要适度,火候不能忽略,要慢火久煨。试验结果,大成功。杨太太的拿手菜不再是独门绝活。

  从这一桩小事,我联想到做文章的道理。文字掷地作金石声,固非易事,但是要做到言中有物,不令人觉得淡而无味,却是不难办到的,少说废话,这便是秘诀,和汤里少加萝卜少加水是一个道理。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