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好文章 > 兰亭集序散文反因-兰亭集序的作者悲和痛的原因?
2020
10-28

兰亭集序散文反因-兰亭集序的作者悲和痛的原因?

《兰亭集序》中作者因何而悲,为何而悲?

  晋朝司马氏当政,司马氏性情残暴,治世无道,这是背景,而作者的悲大多由此而发。  当时的许多文人名士不甘为朝廷所用,就以悠游于山间为乐,也有风流晋朝多名士之说。而这些名士之中竹林七贤是代表,举阮籍为例,这个人狂放自大,整天喜游于山间,有时候坐在马车上任凭马车在山间疾走,到了傍晚大声放哭而回家。  由于世间无道皇帝昏庸,这些文人内心的苦闷是别人所不能理解的,身怀才能却不愿躬身于朝廷。  在这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的悲同这个并无二致。“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hái)之外。”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  其实在当时那个时候人跟人之间的说话都要悄悄在一间小房间里面说话,怕有人窃听,做人做事都十分谨慎。而放浪形骸其实也并不是某些人希望的生活,只是借此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然而这样的生活很快就消逝,“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xì)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待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油然而生,以前感到欢快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了,仍然不能不因此感慨不已,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为乌有。”  作者不敢直内心对当世的愤懑,只能借助于对人生短暂的感慨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兰亭集序的作者悲和痛的原因?

乐:摆脱世俗的苦恼,尽情地享受自然美景,抒发自己的胸臆。痛:乐景不常,盛事难再,生命的流逝谁也无法阻挡,一种郁结已久的挥之不去的对生命的感伤之“痛”便油然而生。悲:感慨人生短哲,盛事不常,写出乐而生忧,发出“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的慨叹。《兰亭集序》是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扩展资料这篇序言疏朗简净而韵味深长,突出地代表了王羲之的散文风格。且其造语玲珑剔透,琅琅上口。是古代骈文的精品。《兰亭集序》在骈文的几个方面都有所长。在句法上,对仗整齐,句意排比,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仰观宇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两两相对,音韵和谐,无斧凿之痕,语言清新、朴素自然。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