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游历名胜山水的散文?
谢邀!自古以来名家游历山水时写下的经典散文如星河灿烂,不胜枚举。
王勃的《滕王阁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苏轼的《前赤壁赋》等等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更有现代名家的山水散文美不胜数,如徐志摩的《香港》、丰子恺的《黄山松》、林语堂的《春日游杭州》、朱自清的《白马湖》老舍的《大明湖之春》、余秋雨的《阳关雪》等等,都是人文山水散文中的经典之经典。
自然山水见证了历史的从始至终,虽然人类书写的历史很漫长,但对山水来说,那只是一瞬间,它默默的记下了人类的过往,静观一切又洞悉一切,它没有四大皆空的幻灭,更没有人类的颓丧,因为它的后面是一个又一个实实在在的时光;它的前面还有无尽的实实在在的日子。它存在,它与无垠的宇宙一样存在着,它和纤如尘埃的百姓一样存在着。它热烈、向上、深情地注视着红尘中来来往往的人群,却默默无语。
我曾有缘在奔腾的长江上游坐船畅游,仰望李白走过的白帝城;我曾有有幸顶着浓烈的秋霜攀登过老舍写下的《泰山极顶》的泰山;还在一个寒风凛冽的冬夜登临那无数名家赞不绝口的黄鹤楼;也曾在辽阔的内蒙古锡林格勒大草原策马扬鞭,我心中再次浮现出艾略特的《荒原》。
读了这么多山水散文,你一定会在晨钟暮鼓的时侯来到寒山寺听那古老的钟声,走过这千年古刹。看,那是谁?行走在婉转的廊道深处,拿着一块画板寻觅着那经久无散的诗和散文。
散文《大理的风景》1500字左右?
大理在我的想象中本就是一座美丽文明的古城。
很早就知道大理的“风花雪月”,感觉别有诗意,不由心向往之,再加上武侠小说的熏陶,飘渺峰、天龙寺、六脉神剑……让“大理”二字多了几分奇幻与神圣。 大理也的确是座美丽文明的古城。汉代称叶榆,唐代建南诏国,宋朝建大理国。千年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大理留下了点点印迹。著名的崇圣寺三塔可算是大理的标志了。这三座塔始建于南诏丰诺年间,至今已两千多年历史。主塔名千寻塔,高69.13米,为16层方形密檐式塔,其外观似西安的小雁塔,都是唐代的典型建筑。南北两座小塔高43米,是10级密檐式八角形砖塔。三座塔历经风雨仍岿然耸立,气势庄严雄奇,就如主塔塔基上所题的“永镇山川”一样,大有威震四方的磅礴气势。杨导指着中间那座塔说,当年段誉就躲在那后面。尽管这只是小说,但当年确实是佛教盛行,大理已成佛国。只是后来咸丰年间原“天龙寺”(即崇圣寺)寺宇被毁,仅存三塔。现在三塔背后,沿着苍山往上,逐渐修葺了许多庙宇,香火越来越旺盛,但在游客眼中恐怕依然只有那三座塔。在崇圣寺南北两面百米处各有一倒影公园,是拍摄三塔倒影的最佳去处。可惜我在那里并没有拍到满意的片子,倒是在正面和快出门的侧面拍了映在蓝天下的巍巍三塔,竟也别样壮丽。 大理古城在崇圣寺南面,是我们在大理的第二站。这是一座颇有韵味的古城,外雄内秀。城为方形,城墙敦厚,城四面建城门楼,四角建角楼,基本保留了明代的风格,显得古朴大方。而城内街道纵横交错,一律的大理白族建筑,青瓦白墙,尤为别致。苍山的雪泉流过古城,走街串巷,清可照人,流水叮咚,顿时给整条街道增添了几分雅致意趣。走在古城里,有一种清新明亮、一尘不染的感觉,让人舒适得不愿离去。偏那杨导催命似的,害我们只走到水景街便狂奔而回,古城的大部分都还在视野之外。遗憾哪!-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jgdxz.com/post/13995.html
- 转载请注明: 散文网 于 用心散文网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