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这本书?
评价余先生的《文化苦旅》,我不敢妄谈,从我读了这本书以后的一点感想说说吧,也算是表达对余先生的敬仰。
一、《文化苦旅》的总体结构。
先说说《文化苦旅》的总体框架,让大家对这本书有个大致清晰的脉络。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如梦起点,用散文渗搀小说的方式讲述了牌坊、寺庙、信客等自己生长的故土上发生过的童年故事。第二部分中国之旅,通过都江宴、莫高窟、天一阁等中华文化符号的思考和西域、山西、杭州等文化名地的亲历,对中华文化的生存状态进行了阐释。第三部分世界之旅,通过新加坡、尼泊尔、印度、欧洲诸国等地文明遗址的所见所思,对中华文明之外的其他文明进行了探寻思考。第四部分人生之旅,通过谢家门孔等令人动容的记事散文讲述了一个个和文化有关让人难以忘却的人生经历故事。
二、《文化苦旅》的精神内涵
文化在人类历史出现以后,才逐渐产生,然后随着人类生命的变化而发达,创造出了无数个文明。人类在寻找文化的时候,其实都是在寻找一个个曾经鲜活的生命痕迹,任何的古迹都是无数的生命在支撑。创造文化的过程其实的痛苦的,总是在历经坎坷以后,才绽放出绚烂。因而这个苦旅并不是说旅行之苦,而是指创造之苦。由创造之苦连接而成的人生旅途,这便是文化的宿命,也就是作者这本书名的由来。作者以独特的手法把人文景观呈现给读者,把深邃的思想传递给读者,把绚烂的文化奉献给读者。其精神内涵有三:
1.人文的自然。作者超越地域,超越时间,在这广袤的大地上、在幽静自然环境里,寻找内心的宁静,达到人与自然的精神和谐统一。
2.历史的厚重。作者借助厚重的历史,将历史变迁、人文景象直接呈现给读者,让读者在历史时空里细细品味。执着地站在历史的道路上找寻遗失的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出路。
3.人生的沧桑。通过对历史文化、对古代文人的追忆,感叹命运多舛,感叹人生沧桑,流露出对生命无法穿透的思索。
也许,泰戈尔《采果集》里的这句话就是对这本书最完美的诠释。
我抛弃了所有的忧伤与疑虑,去追逐那无家的潮水,因为那永恒的异乡人在召唤我,他正沿着这条路走来。
如何评价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这本书?
《文化苦旅》是作家余秋雨所著的一部散文集,该作品于1992年出版,是余秋雨先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全书主要包括四部分,分别为如梦起点、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
作者写作这部作品首先是因为受了一位美国老教授的激发。这位教授虽然年老但却冒险般地游历了中国西南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使作者萌发重新认识祖国大地的愿景,并产生对中华文化的思索与追寻。其次,应该是作者对自己,对社会的一种慰藉。作者渴望在旅途中解放自己的心灵并对中国文化做出贡献。所以,余秋雨在不惑之年,毅然辞去官职走出书斋,开始了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虽然有一“旅”字,但作家在自序中也表明是漂泊旅程的感悟心得,但却与常规的“游记”大相径庭,其重心并非见闻描述,也非一般意义的借景抒情,更少游记特有的“轻快笔调”,反而“一落笔却比过去写的任何文章都显得苍老”。这“苍老”是由于《文化苦旅》的起点和终点不止于地域和空间,而是穿越了千百年的历史,从身体的艰难跋涉到心灵的强烈冲击,作者不仅仅是用眼睛来欣赏景物,而且把对历史的深刻感悟融入其中。
总的来说,该散文集充满了文化的韵味,文字干净简洁,流畅漂亮,同时又体现了对中华文化情感的爱和理解,字里行间流露出浓厚的文化韵味,十分感人。山水物象,大漠荒原,处处留下了作者的足迹,也留下了作者的思考,历史的沧桑、人性的思考、人生的真谛、文化的灵魂,字字真言,处处精心,都充满了文化的韵味。
如何评价余秋雨及他的《文化苦旅》?
无论是余秋雨还是《文化苦旅》都是很难一两句说清的事。
朱大可曾把《文化苦旅》称作“文化口红”“文化避孕套”,意味规避着道德“病毒”的点缀生活的文化消费品;易中天则称之为“文化口香糖”,香喷喷,甜津津,有点嚼头,完了还能吹个大泡泡。二者都揭示了这本畅销名著的本质:面向市场的、以取悦大众为导向的精致的文化商品,而非严肃的、作者意志的纯文学。
《文化苦旅》创造了一种“文化大散文“的体裁形式,用“文化“做皮,包裹着经过筛选和加工的历史,以符合大众的现代心理结构和语言方式进行讲述和抒情。这种写法降低了普通读者的阅读难度,又因恰到好处地稍微高于普通读者的知识水平,充分占据了“好吃又有营养”的性价比,从而获得了巨大的市场成功,让余秋雨一举成为畅销作家和文化名人。对于余秋雨的创作才华和创新才能,即便是持有批评的朱大可和易中天也都给予了充分肯定,可以说“文化大散文”不仅带动了一股新的写作潮流,也影响了许多代青少年的文学启蒙。而且,就像易中天所说,余秋雨是“学者作家化”的先行者,无论如何在学术和大众之间建起桥梁都是有益的。
但问题在于,文化这张皮的下面究竟是怎样一段旅程?余秋雨以“苦”来定义,赋予了这旅程直观上的深刻性和抒情性。只是,这种“苦”其实是故作姿态,行程所至皆是地标式的文化景观,字里行间既看不出跋涉的艰辛,也寻不见人间的疾苦。所谓“苦”不过是文人的怀古幽怨、旧时士大夫的家国之思。在这里,余秋雨通过对历史的故事化、传奇化,甚至悲剧的浪漫化,将现实复杂、残酷的一面剥离掉,只留下表面、直观、利于煽情的部分。于是,所谓“文化大散文”传递的只是残缺、空乏、虚伪的历史和简单道德判断的历史观。而在这种历史叙述和情感煽动中,犬儒主义、民族主义、国家主义被包装成合理的意识取向,堂而皇之地进行渲染和提倡。至于煽情和抒情的区别,想必就不用赘述了,大部分人都会喜欢“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但没几个人会喜欢倪萍采访军嫂吧。
《文化苦旅》相对而言还算是余秋雨用心和谨慎的一部作品,其后复制模式生产出来的《山居笔记》《霜冷长河》把以上种种问题暴露得更加充分。
文如其人,文章里所隐藏的种种,其实也就是余秋雨在为人上伪装起来的部分。回避文革时的行为、自恋自大、拒绝批评、诈捐、含泪劝告请愿灾民等等都不难从文字里找到心理依据。
吴拯在《问教余秋雨》一书中概括余秋雨是一个非常善于表演的人,如同一个演员。演员的意义就在于取悦观众,所以余秋雨的成功得益于媚俗,是文化向大众趣味和资本市场妥协与合作的产物。
余秋雨是一个才子,但是“小”才子;是一个文人,但是“伪”文人。
关于余秋雨,推荐阅读朱大可的《抹着文化口红游荡文坛》和易中天《你好,伟哥》中的《余秋雨》。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jgdxz.com/post/13846.html
- 转载请注明: 散文网 于 用心散文网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