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在哪些方面超越了京派文学?其小说有哪些人文价值?
汪曾祺的小说被公认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的成就最高,散文,戏剧,民间文学也有深入研究。成就斐然文坛。最负盛名的如《大淖纪事》《故里三陈》《沙家浜》等等。一方面,他的作品中表现了浓浓的古典主义士大夫的情感价值取向。寻访古迹、追慕先贤怀旧心理、欣赏自然界一切美好的风物。因此,有人将汪曾祺称为“本世纪最后一个士大夫”。而另一方面,他的文本里也充满风俗民情,凡人小事,蕴含着俗世文化的精神传统。如《故乡的食物》,描述了各种民间小吃。但是与中国文人雅士在“吃”上表现的享受人生,品味人生不同,作者对这些食物所发的感喟,隐含了中国下层贫民内心深处沉重的危机感与忧患意识,面对这些普通的食物,作者不由自主地感慨“炒米和焦屑和我家乡的贫穷和长期战乱是有关系的”。悲悯情怀昭然若揭。再之,他的小说充满了对小人物命运的人文关怀,直戮人性的弱点,惊世骇俗。主要体现在《大淖纪事》,《故里三陈》中的《陈小手》中。每每读之,由不得你不坐玄策不宁,仰天浩叹。同时,他又是一位负有担当与责任感的作家,崇敬所有给生活带来美的人物又真诚而饶有兴趣地欣赏和辨析着民间传说,加以改造。其中体现出来的传统价值观念和精神之火,构成了他相对完整的精神风貌,在当今现实社会日益物化,人文精神日益失落的语境里自有一股感人的独特魅力。
京味散文作家有哪些?
老舍(舒穆禄・庆春) 最接地气儿的京味儿 关键词:满族遗老遗少的北京 代表作:《四世同堂》、《骆驼祥子》、《月牙儿》、《茶馆》等 杨绛 最具幸福感的京味儿 关键词:围城里的北京故事 代表作:《干校六记》、《我们仨》、《洗澡》;翻译作品《堂吉诃德》、《小癞子》 2012年7月17日,“钱钟书夫人”杨绛已经101岁了。
101年的岁月风尘难掩她的风华:优雅、博学,是学者、作家、翻译家,也是女儿、姐妹、妻子、母亲。无论多少苦难,她都与世无争,沉浸在柴米油盐的幸福里。90多岁出版了《我们仨》,一家人的日常生活让人倍感温馨。王朔 最愤怒的京味儿 关键词:不高兴的北京 代表作:《我是你爸爸》、《顽主》、《空中小姐》、《动物凶猛》《玩的就是心跳》、《看上去很美》等 编剧作品:《非诚勿扰2》、《梦想照进现实》、《一声叹息》、《渴望》、《编辑部的故事》等 石康 最无聊的京味儿 关键词:晃晃悠悠的北京 代表作:《晃晃悠悠》、《支离破碎》、《一塌糊涂》(青春三部曲) 编剧作品:《大腕》、《奋斗》等 海岩 最琼瑶的京味儿 关键词:风花雪月的北京 海岩小说中的年轻人都不是北上广的人,通常是在远离大都市的边远小城,他说,因为“小地方的年轻人和十几年前的年轻人差不多”,其实,海岩用一种委婉的方式表达了一个北京中年的怀旧情绪,尤其是爱情。王小波 最自信的京味儿 关键词:“风情不再”的北京 代表作:《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地久天长》、《我的精神家园》、《沉默的大多数》; 史铁生 最有哲学气质的京味儿 关键词:正能量的北京故事 代表作:《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等京派文学作品,分析?
沈从文、废名、凌淑华、林徽因、萧乾、芦焚、李健吾等。京派文学,指30年代以北方城市为中心的作家的文学创作流派,作品以描写真善美为主,与海派文学以揭露社会黑暗面为目的的文学流派形成较大反差。这类作家往往是一批学者型的文人,他们一面陶醉于传统文化的精美博大,又置身于自由,散漫的校园文化之中.追求文学艺术的独立于自由,既反对文学从属于政治,也反对文学商业化,具有传统的文学审美的理想主义特征.在文化观及审美观上具有明显的传统意识和平民色彩,追求古朴、纯真的人性,描写清新美丽的自然,具有写实主义的风格,大多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与海派文学揭露社会黑暗面形成强烈反差。这个称呼只是相对海派文学而言的,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他们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京派是30年代前后新文学中心南移上海后继续留在北京活动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的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他们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jgdxz.com/post/13738.html
- 转载请注明: 散文网 于 用心散文网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