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词 > 冯骥才散文读后感200-冯骥才散文集读后感?
2020
10-23

冯骥才散文读后感200-冯骥才散文集读后感?

苦夏,冯骥才读后感400字?

  让人知道夏虽长而苦,但是却有它的蕴味和意思.一个人生活着就要学会感受生命的每分每秒带给你的冲动,保持一个平常而淡然的心境,让生活中的积极一面显得更加有力.冯骥才的这一篇文章也是我那么多年来挺喜欢的作品之一.道出了他自己心中的微妙的世界,他眼中的夏被重新定义,成为他心中独特的记忆.   苦夏,很多人的夏,都显得那么难熬,让人很疲累让人慵懒无力,但是这也正象征着人生中一个难以熬过的时期,只要保持平和之心,一切苦与难也不算什么.   真的,很多事情重另一个没试过的角度去想也许就不会太糟.

白发冯骥才读后感(200字左右)?

冯骥才的《爱犬的天堂》有感(颓垣断壁,杂草丛生,空气中弥漫着凄凉.如果此刻眼前正是此番景象,告诉自己:我开错了窗,我应重新开启一扇全新的窗!

透过窗向外远眺.绿水青山,百花齐放,世间的美好景象全部尽收眼底.

换一扇窗,换一个角度,会惊奇的发现,一切都迥然不同.

之前,作者为在街上踩一脚狗屎愤愤不平.之后,了解到狗在巴黎人生活中深层的位置――狗绝对不是他们看家护院的打手,不是玩物,也不是宠物,而是人们不可缺少的心灵的伙伴.作者感受到,巴黎人与狗互为伙伴,彼此关爱的和谐,感受到幻想中的美妙境界.

换一扇窗,换一个角度,不好的转身变成好的.

悲观者说,希望是地平线,就算看得见,也永远走不到;乐观者说,希望是脚下的路,只要你肯走,终点就在眼前.困难,对于弱者,是万丈深渊,一旦坠入,即粉身碎骨;奋进的人,把困难看作一块垫脚石,踩着它迈向成功.

两位母亲带着两个小女儿来到花园.花园中盛开着红玫瑰,两个小女孩都迫不及待的挣开母亲的双手奔向花丛.没想到,一个小女孩流着泪回到妈妈身边,说:“妈妈,玫瑰花一点儿也不好.它的花瓣下长满了刺!”另一个女孩欢快的蹦到母亲身边,兴奋得说道:“妈妈!玫瑰花真的是太妙了,是我见过的花中最可爱的!因为在冷酷的刺上面竟然开着如此娇艳的花瓣!”

玫瑰究竟是刺中有花,还是花中有刺?全凭你开哪扇窗去观察.

人生何尝不是?透过一扇挑剔的窗看世界,看到的只会有失意,惆怅.而一扇接纳的窗中的世界,遍及了乐观,自信.如果发现此刻开错了窗,一定要再另开一扇崭新的窗!)

《歪儿》冯骥才的,求200字读后感,可以多发几篇?

正眼看歪儿

  冯骥才先生又为读者塑了一个活泼善良的男孩子,让人眼前一亮,之所以事隔多年,仍能自己记得儿时的事并将之记录下来为为后人欣赏,只因那时一段年少往事委实让他太过怀念太过心酸,太过感动也太过内疚。

  歪儿在身体方面有些残疾,但他的心智却是完好无缺的,这又与文中的“自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文章中的“冯骥才”是个人高马大身强体壮的男孩子,但从他的内心世界,一次次的嘲讽歪儿逗笑歪儿,却无疑又是个心智不全的孩子,而最终是一个“健康人”被一个“不健康人”感动,使人们“正眼”去看待“歪儿”。

  所以,这样的歪儿不歪,是天真的真挚的质朴的普通的。

  全文采用了对比、夸张、比喻、似人,更重要的是欲扬先抑,前文写尽了歪儿的丑态,他仿佛真是个活宝,是别人用于消遣和戏耍的摆设,这样一个可有可无的人,他的价值只在于他自己提供最捧的“罐子”和最佳的“笑料”,而对于伙伴的笑话,歪儿自己没数吗?也许他知道,但他从不指责他们,要不然也不会那么乐于奔命;也许他不知道,要不然也不会当母亲伤心地阻止他和他们玩耍时他还那般急切地抛出罐子等待伙伴的呼唤,歪儿知道也好不知也罢,可看在人们眼中的是一种淡然的伤感,这份伤感却被歪儿的纯真善良所替代,所以,“我”才会由“取笑”到“内疚”到“惭愧”再到和歪儿交心,这样的变化是因为歪儿的迷人,他最迷人之处就在于那双“总像睁不开”的眼睛。

  这篇文章,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道歉与感谢,而类似的同样的错却将因年少无知涉世不深而在少年时代屡见不鲜,人因年轻而易失手,但倘若年老后仍怀有愧疚之心也必当是不枉年轻的。

  读完这篇写人叙事的《歪儿》,我也感触良多埃

  每次中午我都出校门买午饭,在那条人来人往的小吃街上总是见到一对讨钱的老夫妇,坐在路牙边上,一个拉二胡一个颤着手里的白色杯子向人们伸去,口中呓语,有气无力地也听不明白在说什么更听不清楚在弹奏什么,有人视而不见,有人去给钱,我也曾犹豫,给吧,以怕是骗子,也怕会被人说是作秀,不给吧,这万一又不是骗子呢,心里也实在难受,最终,我还是绕不过他们拉的那悲苦至极的乐音而被缠绕,飞快地放了一元钱,有些难为情地跑开了,事后安慰自己,哪怕是骗子吧,又不是多了一元钱就能飞黄腾达的,无妨,无妨!

  像那些给十元的大“慈善家”和不给钱的“聪明人”以及我这样有点善意却又“不敢”善意大发的人大有人在!可是成千上万的那种“弱势群体”并非是靠一两个慈善机构一两个小有善心的人就能救活的,要扶持他们的也许不仅仅源于这个社会物质文化的力道,还有一种精神是要由人的真性情自然地交递的,那些一直被受无视以至嘲笑的“弱势群体”可不是每一个都有歪儿那份天性和主动,也不是每一个都愿拉下脸放下架子像老夫妇一样讨钱的,没有人的关怀与真心相待,让他们怎么活?

  语文老师曾讲过她自己关心过一个小吃摊主的事,说实话,不是恭维,我听了以后挺惊叹的,我的父亲也是这样一个人,有时遇上卖菜的主儿,也会聊上几句,听他们聊生活,他常爱倾听那些人的生活琐事,我那时以为他话太多,整个儿一“狗拿耗子多管闲事”!他总说我是“冷血动物”,对于纹川也好,海地也好,智利也好,玉树也好,我总是面无表情,我的做法就像在效仿灾难和命运,它们和我一样无情。

  庆幸的是,任何无情的背后总是有情在支撑。

  希望我这样的人少一点,或是我这样的人多一点能转变成像老师、父亲一样的人,像《歪儿》中的“我”这样。

冯骥才散文集读后感?

冯骥才这个作家的名字在我的脑海中还停留在小学课本的《挑山工》上。那朴实的挑山工到现在还深深的留在我的记忆深处。以至于开始还以为是一本非常教科书的散文集。

拿到手一翻阅,我顿时看呆了。这还是我印象中《挑山工》的作者吗?文字之间那么的灵动,有爱。这种爱是满溢在整本书中的,无论是对动物的爱,自然的爱,还是对人对自然的大爱。那种发自内心的对爱的赞叹让现在的我触动不已。小时候不能体会的意境,隔了三十年一下子都涌了出来。这本《万物生灵》真是一本值得细细研读的书。

这本散文集分了四个部分。动物生灵,草木生灵,人的生灵和时间里的精灵。都是冯骥才先生在生活当中,旅行当中的有感而发。有位著名作家曾经说过,散文可以随时随地把心中所想记录下来,是最自由的写作。那么这一点在这本《万物生灵》中也表现的淋漓尽致。



这本散文集叫做《万物生灵――冯骥才给孩子的散文》。书的前半部分,《温柔小生灵》和《草木生灵》确实很适合给孩子看,其中的优美的文字,灵动的意境,都让人回味无穷。一些遣词用句也不是特别深奥难懂,给孩子们读或者让孩子们自己看,感觉都非常的合适。

后面一部分《美的心灵》开始写了孩子最初的人生思索,包括冯骥才老师成长过程中的一些人生思索。前面一部分还非常的岁月静好,后面一部分写了那场比较著名的运动,我感觉大人看了都非常的受触动。

比如说这一部分有一个《空屋》的故事,内容是他的一个堂哥不幸去世了,留下了一个非常破败,落满灰尘,家具都解体了的空屋。空墙上还挂着一张遗像。冯骥才老师小时候非常害怕进这个传说的鬼屋,觉得很渗人。但是在经历那场运动的时候,他宁愿躲在那个据说会闹鬼的小屋子里面,也不愿意去面对那场直面的恐惧。

读者可以想象一个初出社会,没有经历过挫折的年轻人,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这一场地震,是多么的害怕。这种害怕和对鬼怪的恐惧相比,宁愿躲在鬼魂的空屋里面也不愿意去面对现实。这种恐惧自然而然的深入到阅读者的心灵之中。由此可见,冯老师的文笔之佳,描写功力之深。



作为大人,我非常喜欢最后的那一章节《时间里的精灵――美的历程中那些看不见的使者》,其中描写了一些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一些花瑶,窗花,还有皮影戏等等。最喜欢的一篇是《谁能万里一身轻》。




《谁能万里一身轻》这篇文章里面讲了三个人,这三个人我觉得让我深深的敬佩。一个是拍长江的摄影师,他曾经用了二十几年的时间,用了全部财产买了一条船。然后在长江里漂流,爬遍了长江两岸大大小小的山,就为了拍摄三峡建坝之前,还未截流蓄水之前,长江母亲河真正的容颜。20多年几十万张照片,他居然一个人就完成了这一项事业,真的是一项壮举。

还有一位摄影师,专门拍摄老房子古村落,学美术的人现在都知道国家在发展特色小镇。这个项目目的是为了展现中国古老的一些村落文化。但是在很多年之前,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这一位叫郑云峰的摄影师就已经在开始做这件事情。他非常喜欢古村落文化,害怕在历史的变迁之中,这些古村落会被淹没在疯狂的城市改造之中。所以他不停的跟时间赛跑,把这些古村落一个一个的全部拍了下来,这是他身为摄影师唯一能做的事情。从一个壮士精干的年轻人跑成了一个沧桑的中年人,这么多年一直不被人理解,但是他现在还是默默地,不停地记录这些古村落,记录这些中国历史的见证者。

还有一位研究草原名居的学者也是同他们一样,没有人理解他们,也没有人帮助他们,但是他们只靠自己一个人,默默的坚持的做这样的一种事业,几乎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存在。直到人们发现,这些已经远远被时代抛弃在后面的古老文化的珍贵之处时,他们做的事情才凸显出多么重要的意义。中国如此快速的发展历程中,依然有这些为了中国人文文化,历史文化默默守护,无私付出的人,,让人感受到了一种真正的无声的大爱。这是这本书中最让我感动的地方。



上小学的时候看着冯骥才的文章,并未觉得有多么的惊才绝艳。等到现在快近不惑的时候再看他,才能体会到冯骥才的与众不同。行为的浪漫不过是表面的波澜,真正的浪漫是灵魂的浪漫。他的人生可以说是一部中国的发展史。他虽然经历坎坷,但是所做的事情,无论是画画还是写作还是现在积极的保护中国的民间文化,都充满了一种让人仰望的人文关怀。

布尔加科夫曾经说过:一个作家不应该是生活的记录和再现,他应该早于社会学家关注到社会进程中的一些负面现象,给人们敲响警钟。

冯骥才也说自己之所以从画家成为一个文人,是因为发现只有文字才能够启发民智,所以他弃画从文。他作为一个画家来说是非常出色的,作为一个作家,他也确实达成了一个文学家的最高使命。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