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英国文学作家弥尔顿及作品特点有什么?
我就说一说这个范围内需要去了解的英国文学家吧。17世纪早期(后都铎时期):培根、弥尔顿。17世纪后期和18世纪早期:笛福、斯威夫特。浪漫主义时期:湖畔派诗人(三位):柯勒律治、骚塞、华兹华斯、华尔特・司各特爵士、简・奥斯汀、抒情诗三巨星:拜伦、雪莱、济慈。维多利亚时期:狄更斯、勃朗特三姊妹、盖斯凯尔夫人、赫胥黎、奥斯卡・王尔德、乔治・艾略特、塞缪尔・勃特勒。大概就是上述这些人的作品需要好好的看一下。
17世纪的英国文学特点?
17世纪初,伊丽莎白女王逝世,都铎王朝结束,1603年詹姆斯一世即英国王位,开始了斯图亚特王朝。斯图亚特王朝统治的40余年间,封建贵族统治集团同资产阶级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加剧。英国文艺复兴进入尾声,人文主义的思想与文学,在琼森与培根之后,也渐次消泯。17世纪初在诗歌方面出现两个主要派别,一个是“玄学派”。他们的诗歌写得玄妙隐晦,突出个人感受与思索,描写山林隐逸或个人爱情,表达空幻宗教意识,脱离生活实际,以奇幻的意象揭示内心奥秘,表现充满怀疑与向往的复杂心情。玄学派反映了一些知识分子对人文主义的失望,显示了科学对传统文化的冲击。玄学派的代表是约翰・多恩(1572~1631),他曾任王室牧师多年,1621年任伦敦圣保罗大教堂教长直至逝世。他写有爱情诗、讽刺诗、宗教诗和160篇布道文,批判世俗情欲,宣扬宗教热情与神秘主义。另一派叫“骑士派”,他们多是贵族青年,在内战中参加过王军和王党。这一派政治上保守,诗歌创作却不同于玄学派的出世精神,而是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入世思想,写了许多爱情诗与及时行乐的作品,表现了末世情调,是文艺复兴和17世纪诗歌之间的桥梁。骑土派的代表是赫里克(1591~1674),他也是一位牧师。他留有1200多首诗,收在《雅歌》和《西方乐土》两个诗集中。他与其他骑士派诗人不同处是还写了健康抒情诗。17世纪的著名英国戏剧作家,继本・琼森和马斯顿(1575~1634)之后,还有约翰・韦伯斯特(1580~1625),他的悲剧《白魔》(1612)和《马尔菲公爵夫人》(1623)塑造了反封建的勇敢妇女形象。菲利浦・马辛杰(1583~1640)是17世纪早期英国编剧技巧最佳的作家。他的讽刺喜剧《偿还旧债的新方法》(1633)刻画了贪财的坏爵士的形象,表现了惩恶扬善的严肃思想。统治阶级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导致了40年代爆发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以清教反国教的斗争形式进行的。从1642年国王与国会的内战爆发,到1649年革命成功和把查理一世推上断头台,人民运动也在高涨。不论国会领袖克伦威尔,还是英国人民,都从《圣经旧约》上借用了词句、热情和幻想。革命时期的最有力的文章是左翼领袖利尔本(1618~1657)和温斯坦利(1628~1698)的犀利流畅的政论文。这些传单和小册子为广大群众的利益而斗争。再有就是革命诗人弥尔顿在革命高潮用英文和拉丁文写的关于离婚自由、出版自由、处死国王的雄健优美的文章。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英吉利共和国结束。复辟时期,政治反动,宫廷骄奢淫逸,文学上风行嘲笑清教徒的讽刺诗,以及反映贵族享乐生活的喜剧。受法国文学影响,英国古典主义兴起。它的创始人和代表是约翰・德莱顿(1631~1700)。德莱顿思想保守,是王政复辟时期的桂冠诗人,受封为朝廷史官。他的诗歌颂国王查理二世与天主教,讽刺资产阶级和不良社会风尚。他写过27部体裁不同的戏剧。他的古典主义戏剧美化王权,成为18世纪英国古典主义戏剧的先声。德莱顿是英国文学批评创始人,他在《论戏剧诗》及其他文章中肯定了乔叟以来的英国文学,强调理性与规律,提倡悲剧创作要遵守“三一律”,对艺术的形式完美也有不少论述。王政复辟时期的戏剧,除了德莱顿,还有威彻理(1640~1716)、康利利夫(1670~1729)、凡布卢(1664~1726)等等。他们的戏既反映了贵族腐化生活,又迎合了他们的庸俗的享乐的趣味。王政复辟时期最伟大的作品是弥尔顿反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精神的3部杰作《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此外还有17世纪后半期的著名小说家班扬的作品。约翰・班扬(1623~1688)是典型的清教徒作家。他出生于农村劳动人民家庭,父亲是补锅匠,他没有受到正规教育。班杨积极参加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王政复辟后,他曾两次被捕入狱,第一次长达12年。班扬是一位牧师,他妻子也是清教徒的女儿,二人家中一贫如洗,他同下层人民有密切的联系。他的创作反对当时的奢侈风尚与逐名追利的恶习,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他对社会的批判,受到读者的欢迎。班扬作品有在狱中写的自传《罪人受恩记》(1666)和《天路历程》(1678)。还有现实主义的对话体小说《培德曼先生的生平与死亡》(1680)、宗教讽喻小说《神圣战争》(1682)和《天路历程》第二部(1684)。他的代表作《天路历程》是一部寓意小说,采用了梦幻的形式。它写作者在梦中遇见一个背着沉重包袱的人,名叫基督徒,他要去天国之城,于是基督徒经历了千辛万苦,跋山涉水,到达了至善的理想国。小说在写主人公的经历时,展示了英国罪恶的社会景象,细致地描写了“名利场”和乡村公路上的各种栩栩如生的人物。小说批判普遍的淫乱与腐化,指出头衔、国家都可以出卖,盗窃、奸淫、谋杀在横行,贵族们在骄奢淫逸、贪婪挥霍。小说讽刺的“愚昧无知”、“马屁先生”、“爱钱先生”虽是概念的拟人化;但个性生动异常。它是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先驱。小说使用传奇形式,运用人民语言,颇受读者欢迎。1688年,英国废黜詹姆斯二世,迎荷兰亲王威廉为英王,史称“光荣革命”。此后确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英国的历史与文学进入了新的时代。弥尔顿(1608~1674)是此后英国文学史上仅次于莎士比亚的诗坛巨擘。他在艺术上想象丰富,能将简单的人物故事,抒写成一万行的长诗。他描写的地狱、人间,图景雄浑壮阔,塑造的人物如撒旦等,性格独特,形象奇伟。他的长诗既继承了古代悲剧史诗的传统,又结合了基督教文学的形式,同时更是他从现实出发的伟大创造。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jgdxz.com/post/11040.html
- 转载请注明: 散文网 于 用心散文网 发表
《本文》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