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现代散文 > 《冯骥才散文》读后感-冯骥才散文集读后感?
2020
10-22

《冯骥才散文》读后感-冯骥才散文集读后感?

冯骥才散文集读后感?

冯骥才这个作家的名字在我的脑海中还停留在小学课本的《挑山工》上。那朴实的挑山工到现在还深深的留在我的记忆深处。以至于开始还以为是一本非常教科书的散文集。

拿到手一翻阅,我顿时看呆了。这还是我印象中《挑山工》的作者吗?文字之间那么的灵动,有爱。这种爱是满溢在整本书中的,无论是对动物的爱,自然的爱,还是对人对自然的大爱。那种发自内心的对爱的赞叹让现在的我触动不已。小时候不能体会的意境,隔了三十年一下子都涌了出来。这本《万物生灵》真是一本值得细细研读的书。

这本散文集分了四个部分。动物生灵,草木生灵,人的生灵和时间里的精灵。都是冯骥才先生在生活当中,旅行当中的有感而发。有位著名作家曾经说过,散文可以随时随地把心中所想记录下来,是最自由的写作。那么这一点在这本《万物生灵》中也表现的淋漓尽致。



这本散文集叫做《万物生灵――冯骥才给孩子的散文》。书的前半部分,《温柔小生灵》和《草木生灵》确实很适合给孩子看,其中的优美的文字,灵动的意境,都让人回味无穷。一些遣词用句也不是特别深奥难懂,给孩子们读或者让孩子们自己看,感觉都非常的合适。

后面一部分《美的心灵》开始写了孩子最初的人生思索,包括冯骥才老师成长过程中的一些人生思索。前面一部分还非常的岁月静好,后面一部分写了那场比较著名的运动,我感觉大人看了都非常的受触动。

比如说这一部分有一个《空屋》的故事,内容是他的一个堂哥不幸去世了,留下了一个非常破败,落满灰尘,家具都解体了的空屋。空墙上还挂着一张遗像。冯骥才老师小时候非常害怕进这个传说的鬼屋,觉得很渗人。但是在经历那场运动的时候,他宁愿躲在那个据说会闹鬼的小屋子里面,也不愿意去面对那场直面的恐惧。

读者可以想象一个初出社会,没有经历过挫折的年轻人,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这一场地震,是多么的害怕。这种害怕和对鬼怪的恐惧相比,宁愿躲在鬼魂的空屋里面也不愿意去面对现实。这种恐惧自然而然的深入到阅读者的心灵之中。由此可见,冯老师的文笔之佳,描写功力之深。



作为大人,我非常喜欢最后的那一章节《时间里的精灵――美的历程中那些看不见的使者》,其中描写了一些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一些花瑶,窗花,还有皮影戏等等。最喜欢的一篇是《谁能万里一身轻》。




《谁能万里一身轻》这篇文章里面讲了三个人,这三个人我觉得让我深深的敬佩。一个是拍长江的摄影师,他曾经用了二十几年的时间,用了全部财产买了一条船。然后在长江里漂流,爬遍了长江两岸大大小小的山,就为了拍摄三峡建坝之前,还未截流蓄水之前,长江母亲河真正的容颜。20多年几十万张照片,他居然一个人就完成了这一项事业,真的是一项壮举。

还有一位摄影师,专门拍摄老房子古村落,学美术的人现在都知道国家在发展特色小镇。这个项目目的是为了展现中国古老的一些村落文化。但是在很多年之前,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这一位叫郑云峰的摄影师就已经在开始做这件事情。他非常喜欢古村落文化,害怕在历史的变迁之中,这些古村落会被淹没在疯狂的城市改造之中。所以他不停的跟时间赛跑,把这些古村落一个一个的全部拍了下来,这是他身为摄影师唯一能做的事情。从一个壮士精干的年轻人跑成了一个沧桑的中年人,这么多年一直不被人理解,但是他现在还是默默地,不停地记录这些古村落,记录这些中国历史的见证者。

还有一位研究草原名居的学者也是同他们一样,没有人理解他们,也没有人帮助他们,但是他们只靠自己一个人,默默的坚持的做这样的一种事业,几乎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存在。直到人们发现,这些已经远远被时代抛弃在后面的古老文化的珍贵之处时,他们做的事情才凸显出多么重要的意义。中国如此快速的发展历程中,依然有这些为了中国人文文化,历史文化默默守护,无私付出的人,,让人感受到了一种真正的无声的大爱。这是这本书中最让我感动的地方。



上小学的时候看着冯骥才的文章,并未觉得有多么的惊才绝艳。等到现在快近不惑的时候再看他,才能体会到冯骥才的与众不同。行为的浪漫不过是表面的波澜,真正的浪漫是灵魂的浪漫。他的人生可以说是一部中国的发展史。他虽然经历坎坷,但是所做的事情,无论是画画还是写作还是现在积极的保护中国的民间文化,都充满了一种让人仰望的人文关怀。

布尔加科夫曾经说过:一个作家不应该是生活的记录和再现,他应该早于社会学家关注到社会进程中的一些负面现象,给人们敲响警钟。

冯骥才也说自己之所以从画家成为一个文人,是因为发现只有文字才能够启发民智,所以他弃画从文。他作为一个画家来说是非常出色的,作为一个作家,他也确实达成了一个文学家的最高使命。

苦夏,冯骥才读后感400字?

  让人知道夏虽长而苦,但是却有它的蕴味和意思.一个人生活着就要学会感受生命的每分每秒带给你的冲动,保持一个平常而淡然的心境,让生活中的积极一面显得更加有力.冯骥才的这一篇文章也是我那么多年来挺喜欢的作品之一.道出了他自己心中的微妙的世界,他眼中的夏被重新定义,成为他心中独特的记忆.   苦夏,很多人的夏,都显得那么难熬,让人很疲累让人慵懒无力,但是这也正象征着人生中一个难以熬过的时期,只要保持平和之心,一切苦与难也不算什么.   真的,很多事情重另一个没试过的角度去想也许就不会太糟.

黑头冯骥才读后感。以及主旨?

  冯骥才的《爱犬的天堂》有感(颓垣断壁,杂草丛生,空气中弥漫着凄凉。如果此刻眼前正是此番景象,告诉自己:我开错了窗,我应重新开启一扇全新的窗!

  透过窗向外远眺。绿水青山,百花齐放,世间的美好景象全部尽收眼底。

  换一扇窗,换一个角度,会惊奇的发现,一切都迥然不同。

  之前,作者为在街上踩一脚狗屎愤愤不平。之后,了解到狗在巴黎人生活中深层的位置――狗绝对不是他们看家护院的打手,不是玩物,也不是宠物,而是人们不可缺少的心灵的伙伴。作者感受到,巴黎人与狗互为伙伴,彼此关爱的和-谐,感受到幻想中的美妙境界。

  换一扇窗,换一个角度,不好的转身变成好的。

  悲观者说,希望是地平线,就算看得见,也永远走不到;乐观者说,希望是脚下的路,只要你肯走,终点就在眼前。困难,对于弱者,是万丈深渊,一旦坠入,即粉身碎骨;奋进的人,把困难看作一块垫脚石,踩着它迈向成功。

  两位母亲带着两个小女儿来到花园。花园中盛开着红玫瑰,两个小女孩都迫不及待的挣开母亲的双手奔向花丛。没想到,一个小女孩流着泪回到妈妈身边,说:“妈妈,玫瑰花一点儿也不好。它的花瓣下长满了刺!”另一个女孩欢快的蹦到母亲身边,兴奋得说道:“妈妈!玫瑰花真的是太妙了,是我见过的花中最可爱的!因为在冷酷的刺上面竟然开着如此娇艳的花瓣!”

书桌冯骥才读后感800字,谢谢大家急用?

一张已经破旧不堪却写满回忆的书桌,被冯老的文字活灵活现的刻画在我的眼前。

我也用过好多张书桌。

从有记忆的年代开始,我家就有张大的写字台。虽然家里的条件是很普通的工薪阶层,仅有的几件家具还是父母结婚的时候的做的家具,据说是我的姨父给做作的,心灵手巧。那个大写字台就是如此。为什么说是大写字台呢……根据当时的记忆,桌面大到可以让我躺下睡觉当床铺的感觉(可能是当时比较小)。

这张写字台,一直伴随着我们的学生生涯。

从懂事有记忆开始,姐姐就已经在写字台前学习。写字台共有2层抽屉,2个柜门,中间凹进去的地方是个推拉门的小格挡。这种设计就算挪到现在来讲,也是实用性设计。靠上面一层的抽屉比较深,左右两边的一般大,中间一个较两边的宽大一些。姐姐上小学的时候,妈妈就给我们每人分配一个抽屉,可我的抽屉里面没什么东西放,竟是些瓶瓶盖盖,这些是我的最爱,因为没有什么玩具,我们就经常用这些瓶瓶盖盖过家家,用潮湿的土填进去,压实,再扣除来,可以扣出大大小小不同的形状的“糕点”……我的童年一直沉浸在玩土的记忆里。那个抽屉,可以命名为童年抽屉,在我走入小学之后,这个小抽屉就转给了弟弟,接着存放他的玩具,

姐姐七岁我四岁的时候,她上学了有了课本,抽屉塞的满满的。那个时候我最快乐的时候莫过于姐姐放暑假,她可以把学完的课本借给我,教我学拼音认汉字。就这样5岁那年考一年级,我是最小的小不点,考了最高分,最终还是被小学收录了。要感谢这张课桌。从此以后,我也和姐姐一样,放学回家在那个大写字台前埋头写作业。我依旧还是那个小抽屉,可以放些蜡笔,铅笔头之类的。还有各年度奖状。记得那个时候作业多,写不完直哭,总是含着泪坚持写完最后一个字。

那个时候我们每天摩挲着写字台,我们的书桌。确切说就是我们书桌。后来弟弟上学了,写字台就三面有效利用,三个人一起写作业。总是埋怨家里的书桌小。其实那个时候不知道,有多少人家一直都没有写字台。我们是很幸福的拉。

上初中的时候,我的写作业的位置已经从侧面转到中央了,诺大一个写字桌只有我和弟弟两人用,再也不会因为谁的书挡了谁的书而哭鼻子。

再回来,只有弟弟一个人用了,我住校上高中。

写字桌伴随着我们姐弟三人从孩提到成人。现如今,它躺在我家仓库的角落里。搬过3次家,他一直都跟随着。妈妈几次嫌它占地方要送人,都被我们阻止了。书桌总是我家搬家时最沉重的家具,因为连隔板都是一公分左右的木板作的。三十多年前父母结婚时的木制家具,虽然前二十年看着,样式都是那般的老气,可是,最近这两年,居然又流行回来那些复古家具。无论是样式品质可比现如今的大牌的实木家具。

这是一张有记忆的桌子。

它见证着妈妈从二十几岁的风华正茂,到现在年过半百的满头银丝;

它见证着我们姐弟三人,从孩提到成人的学习过程;

它见证着,曾经让妈妈引以为豪的我们的奖状;

它见证着,一代潮流的轮回……

开家居店的时候就想,等有了地方的时候,一定把它搬出来,擦去浮尘,这可是真正的古老家具,三十多年的记忆……


本文》有 0 条评论

留下一个回复